[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门体的自动收发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36061.6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05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邱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护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17/10 | 分类号: | G07F17/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顾艳哲 |
地址: | 201407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自动 收发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门体的自动收发件机构,包括:一收件箱,滑动设于门体的背侧,用于存放投入的物品;一交互单元,滑动设于门体内,用于接收信息;一背板,可伸缩设于门体的背侧,用于封闭展开后收件箱的后部开口;所述收件箱为可收纳折叠箱,平常状况,所述收件箱折叠收纳至所述门体内,所述交互单元封闭所述门体上开设的门洞;投件时,所述交互单元离开所述门洞,所述收件箱展开,展开后的收件箱前部开口与所述门洞相对,投入物品后,所述交互单元回归原位。本实用新型在保证安全、现有门体结构的情况下,既实现快递准确、安全、方便的接收,又能保证门的结构设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门体的自动收发件机构。
背景技术
接收快递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最后的快递签收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快递往往难以直接送达至客户手中,很多时候是暂存在代收点或者自提柜,用户还需要跑一趟才能取件,收快递还是不方便,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一旦发生丢件,既不便于查询,也不便于按流程索赔,目前看来,快递行业所提倡的“最后一百米”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很多时候,派收人员将物件派送到签收人所在位置,客户并不在家,快递人员难以完成上门送件,有时候就直接将快件丢放在门外,容易丢失。这种背景下,研究开发具有一种收件功能的门体具有重大意义,方便用户不在家时,快递人员依然可以将快递送至屋内。
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一些具有收发件功能的门体装置,如CN 108915538 A公开了一种便于智能收发物品的一体式安全防盗门及其收发方法,该门体装有物件收发系统,包括带推动组件的物件收发箱门、带箱体的物件存取单元,物件收发箱门安装于门体表面增设的箱口内,物件收发箱门由所述推动组件带动正向或反向移动,使箱口关闭或打开;物件存取单元安装于面向房屋内的门体一侧,包括带动箱体移动的驱动组件,箱体通过驱动组件的带动于门体内侧形成两种位置状态。
专利CN105469507A公开了一种智能快递收件门,包括门、收件箱、无线摄像头、电子锁、无线控制器和收件箱门,收件箱安装在门的背面,收件箱门安装在收件箱的开口处并位于门的正面,收件箱门通过电子锁自由开关锁合在收件箱上,无线摄像头安装在门的正面上端一角处,无线摄像头和电子锁均与无线控制器通信连接,但该收件门对现有门的结构改动较大。
目前针对具有收发件功能的门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是安全问题,由于需要在门体上开洞,破坏了现有门体的完整性,对于用户来说,尤其是入户第一道门——防盗门,其安全性如何保证是一个重大问题;其二是门体的结构设置问题,如何在有限的门体厚度范围内设置收件箱,既满足收件需求,又可以在不收件时作为普通门使用,由于要在现有门体上增设较多的部件,该问题实现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需要考虑到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门体的自动收发件机构,在保证安全、现有门体结构的情况下,既实现快递准确、安全、方便的接收,又能保证门的结构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门体的自动收发件机构,包括:
一收件箱,滑动设于门体的背侧,用于存放投入的物品;
一交互单元,滑动设于门体内,用于接收信息;
一背板,可伸缩设于门体的背侧,用于封闭展开后收件箱的后部开口;
所述收件箱为可收纳折叠箱,平常状况,所述收件箱折叠收纳至所述门体内,所述交互单元封闭所述门体上开设的门洞;投件时,所述交互单元离开所述门洞,所述收件箱展开,展开后的收件箱前部开口与所述门洞相对,投入物品后,所述交互单元回归原位。
进一步地,所述交互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安装在液晶显示屏框架内,所述液晶显示屏与所述门洞平齐,液晶显示屏上设有摄像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护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护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360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