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32455.4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19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靳小耀;张二科;靳园园;刘泽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晋煤天庆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28 | 分类号: | F23C10/28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黎晓丹 |
地址: | 4545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膛 压力 自动检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维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包括取压元件、导压管、压力开关以及DCS系统,取压元件包括取压管和与取压管连通的沉降器,取压管斜插入炉膛墙壁内,沉降器的下端设有疏灰阀;导压管一端与沉降器上部连通,另一端连接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公共端,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常闭端连接压缩空气管路,其常开端连接压力变送器;压力开关连接在导压管与取压元件之间的导压管上;DCS系统与压力开关、压力变送器和二位三通电磁阀连接。本系统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利用二位三通电磁阀、压力开关和DCS系统能够方便地实现清堵过程和检测过程的自动切换,从而保证锅炉风室、炉膛压力检测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维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过程中,通过锅炉炉膛风室压力与炉膛料层上部压力的压差来反应流化床锅炉炉膛内部的流化程度,间接说明炉膛内部是否有结焦情况,参数的正确显示对锅炉的运行非常重要。然而锅炉运行中,灰尘和小颗粒物会降落至沉降器和取压管处,极易造成进气孔堵塞,将不能准确的进行压力的显示,影响压力检测,且原有的结构方式很难及时疏通清理,只有锅炉停炉后,才能进行彻底清理。另外现有的压力检测系统不能够实现自动控制,自动化程度低,不能够实现远程控制,需要工人定时到工作现场进行操作,控制步骤多,操作繁琐,耗费人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其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利用二位三通电磁阀、压力开关和DCS系统能够方便地实现清堵过程和检测过程的自动切换,避免了取压元件中取压管和导压管道被小颗粒堵塞,从而保证锅炉风室、炉膛压力检测准确,达到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稳定运行。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包括取压元件、导压管、压力开关以及DCS系统,取压元件包括取压管和与取压管连通的沉降器,所述取压管斜插入炉膛墙壁内且与炉膛内部连通,所述沉降器的下端设有疏灰阀;导压管一端与沉降器上部连通,另一端连接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公共端,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常闭端连接压缩空气管路,其常开端连接压力变送器;压力开关连接在导压管与取压元件之间的导压管上;DCS系统与所述压力开关、所述压力变送器和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电连接。
根据所述的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所述取压元件还包括回灰器,所述取压管的上端与回灰器连通,所述回灰器的上端通过横向通道与所述沉降器的上端连通。
根据所述的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所述回灰器和沉降器均设置为中间粗上下两端细的筒体结构。
根据所述的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所述压力变送器为远传压力表。
根据所述的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所述压力变送器、二位三通电磁阀和压力开关均设置于保温箱内。
根据所述的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和所述压力开关的电源均为DC24V电压。
根据所述的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所述疏灰阀设置为电动阀门,所述电动阀门的控制电路与所述DCS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炉膛压力自动检测系统,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压力检测系统进行改造,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利用二位三通电磁阀、压力开关和DCS系统能够方便地实现清堵过程和检测过程的自动切换,避免了取压元件中取压管和导压管道被小颗粒堵塞,达到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稳定运行,降低了故障率,保障了安全生产,避免发生工艺事故,并且在同类型装置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晋煤天庆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晋煤天庆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324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