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排及空调装置和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827450.2 | 申请日: | 2019-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12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 发明(设计)人: | 石宇立;朱沛文;陈建波;吕建忠;蔡光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任必为 |
| 地址: | 31183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装置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排及空调装置和车辆,其中,废排及空调装置包括安装壳体;新风空调系统,用于向车辆的车厢内输送新风或混合风;废气排放系统,用于将车辆的车厢内的废气排出;废气排放系统的排风量可根据新风风阀开度或车辆车厢内的载客量进行调节,通过无蜗壳风机的启停或变频或直流无刷电机调速控制,以将车辆的车厢内的压力控制在预设正压值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空调系统和废排系统独立设置,其重量与体积较大,集成度较低及废排风量仅通过风阀进行调节,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车厢的废排及空调装置的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空调系统作为保障车辆舒适性的重要辅助设备,其产品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保障其制冷或制热性能稳定的前提下,向“更轻量化、更超薄化、更节能化”的方向发展。
现有的轨道车辆空调及废排装置常分开设置,体积和重量较大,集成化程度较低;或采用集成废排装置,但机组高度受风机叶轮大小影响,无法满足现在空调轻薄化设计的要求;而且废排风量的调节还局限于通过调节风阀开度来实现,没有起到节能的效果。车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排及空调装置和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轨道车辆空调及废排装置常分开设置,其体积和重量较大,集成化程度较低;或采用集成废排装置,但机组高度受风机叶轮大小影响,无法满足现在空调轻薄化设计的要求;或废排风量的调节局限于通过调节风阀开度来实现,没有起到节能的效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废排及空调装置,包括:安装壳体,安装壳体用于设置在车辆的车厢上;新风空调系统,新风空调系统设置在安装壳体内,新风空调系统用于向车辆的车厢内输送新风或混合风,混合风包括来自车辆的车厢外的新风以及车厢的内循环风;废气排放系统,废气排放系统与新风空调系统相间隔地设置在安装壳体内,废气排放系统用于将车辆的车厢内的废气排出;其中,废气排放系统的排风量根据新风进风量或车辆的车厢内的载客量调节,通过控制废气排放系统将车辆的车厢内的压力控制在预设正压值范围内。
进一步地,新风空调系统的新风进风量大于废气排放系统的排风量,预设正压值大于等于30Pa且小于等于50Pa。
进一步地,安装壳体具有:第一安装腔室,安装壳体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腔室连通的新风进口、内循环回风口和混合风出口,新风空调系统设置在第一安装腔室内,由新风进口进入第一安装腔室内的新风和由内循环回风口进入第一安装腔室内的内循环风,混合形成混合风后由混合风出口排入车辆的车厢内;第二安装腔室,与第一安装腔室相间隔,安装壳体上开设有与第二安装腔室连通的废气入口和废气出口,废气排放系统设置在第二安装腔室内,以将由废气入口进入第二安装腔室内的废气由废气出口排至车辆的车厢外。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腔室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换热腔、压缩机腔和第二换热腔,其中,第一换热腔和压缩机腔通过导风口连通,新风进口与压缩机腔连通,内循环回风口和混合风出口均与第一换热腔连通,安装壳体上还开设有与第二换热腔连通的散热口;新风空调系统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器、压缩机和第二换热器,其中,第一换热器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内,压缩机设置在压缩机腔内,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换热腔内,第一风机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内并位于内循环回风口和混合风出口之间,以将混合风由混合风出口排出;第二风机设置在第二换热腔内并与散热口间隔第二换热器设置。
进一步地,内循环回风口和混合风出口均开设在安装壳体的底壁面上,内循环回风口为两个,两个内循环回风口位于混合风出口的两侧,第一换热器为两个,两个第一换热器分别位于第一风机的两侧并与两个内循环回风口一一对应设置;散热口为两个,两个散热口均开设在安装壳体的侧壁面上,第二换热器为两个,两个第二换热器分别位于第二风机的两侧并与两个散热口一一对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274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