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配电柜通风风道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819734.7 | 申请日: | 2019-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90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熠;陈章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明亿源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沙县电气设备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B1/56 | 分类号: | H02B1/56;H02B1/30;H02B1/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5500 福建省三明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柜 通风 风道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柜通风风道结构,包括位于配电柜侧壁上的通风槽,通风槽至少2个且设置呈阶梯式结构,通风槽由内而外依次安装有排风扇、滤网以及多组隔板,相邻隔板之间形成通风风道,隔板水平方向的两侧与通风槽的侧壁紧密贴合,且隔板由驱动装置驱动沿着水平方向做旋转运动,通风槽的上端设有L形挡雨板,L形挡雨板固定安装在配电柜侧壁外侧。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合理,便于装配,通过安装多组排风扇与隔板配合使用,不仅能够高效地带走配电柜内部产生的热量,而且有风向以及风量均可方便调节,适用性能更广,能够满足电力施工人员对配电柜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柜通风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配电柜是一种对地或对墙体电缆网进行保护或分段隔离的户内外组合电器柜,它具有保护线缆网络免受外部环境侵害的作用,作为一个电缆网络的终端控制环节配电柜可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并能增强供电的可靠性。配电柜作为电缆网路的主要开关设备多用于工业园区、居民社区和商业中心等。
在配电柜的正常工作中,由于电路的工作,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将热量及时散发,那么很有可能在场时间的高温持续下造成设备的损坏或者电路电线的破坏,从而影响设备正常工作,而现有的散热结构通常是在侧壁上设置通风风道,但是在下雨天时,通风风道的存在则必然会导致雨水进入配电柜中,从而对其内部造成影响,而且现有的配电柜通风风道通风效果差,不能满足电力施工人员对配电柜的需求。
因此亟需一种便于高效散热且能防潮的快速装料的通风风道。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配电柜通风风道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柜通风风道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配电柜通风风道结构,包括位于配电柜侧壁上的通风槽,所述通风槽至少2个且设置呈阶梯式结构,所述通风槽由内而外依次安装有排风扇、滤网以及多组隔板,相邻隔板之间形成通风风道,所述隔板水平方向的两侧与通风槽的侧壁紧密贴合,且隔板由驱动装置驱动沿着水平方向做旋转运动,所述通风槽的上端设有L形挡雨板,所述L形挡雨板固定安装在配电柜侧壁外侧。
优选的,所述通风槽的左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齿条、转轴以及握把,所述转轴一端通过轴承固定安装在通风槽的侧壁上,所述转轴另一端贯穿隔板并同轴固定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所述安装槽的外侧设有限位板,所述握把一端与齿条固定连接,所述握把另一端贯穿限位板并延伸于外侧。
优选的,所述通风槽靠近L形挡雨板的一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由内而外依次安装有弹簧和定位球,所述齿条的侧壁上设有多组呈线性分布的卡槽,所述定位球一端与弹簧粘接固定,所述定位球另一端插接在卡槽内。
优选的,通风槽位于水平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环形导向槽,所述隔板的两端均设有插接在环形导向槽内的导向柱。
优选的,所述隔板靠近滤网的一侧设有弧形刷,所述弧形刷与滤网外侧壁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L形挡雨板可以初步阻挡雨水进入通风槽内,通过齿条将隔板调节到呈垂直角度,使得通风槽达到一个临时封闭的状态,能够最大程度的防止雨水进入通风槽内。通过设置弧形刷,可以有效地刮除附着在滤网上的灰尘。
2.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合理,便于装配,通过安装多组排风扇与隔板配合使用,不仅能够高效地带走配电柜内部产生的热量,而且有风向以及风量均可方便调节,适用性能更广,能够满足电力施工人员对配电柜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明亿源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沙县电气设备分公司,未经三明亿源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沙县电气设备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197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