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液透析病人专用挑痂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17850.5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13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晏星;孔耀中;黄雪芳;叶佩仪;李燕;温振英;陈春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谢泳祥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液 透析 病人 专用 挑痂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病人专用挑痂器,包括挑痂杆,所述挑痂杆的一端设置有挑痂头,所述挑痂杆的端头呈钝针状。操作者可以用手握持挑痂杆的杆体对结痂进行挑出清除,并且钝针状的挑痂头能减少操作者使用挑痂器时划损患者的皮肤的几率,增加了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血液透析病人专用挑痂器。
背景技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有效透析的基础。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美国肾病基金会血管路径临床指南明确推荐钝针扣眼穿刺法,并认为它是目前防止内瘘闭塞及血管瘤形成的最佳方法。
所谓扣眼穿刺就是每次穿刺由同一护士进行,且还需要保证同一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和同样的进针深度,当进行8~12次的穿刺后,即可实现隧道的形成。
根据上述,目前临床在进行扣眼穿刺法前,需要将扣眼进行掀开。病人采用扣眼穿刺后,穿刺点会被痂皮覆盖,现有传统采用利器针头进行操作清除痂皮,这样容易造成针刺伤患者。
并且现有的挑痂器通常较短,护士通常只能通过两根手指对挑痂器进行夹持并操作,操作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血液透析病人专用挑痂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血液透析病人专用挑痂器,包括挑痂杆,所述挑痂杆的一端设置有挑痂头,所述挑痂头的端头呈钝针状。
通过上述方案,操作者可以用手握持挑痂杆的杆体对结痂进行挑出清除,并且钝针状的挑痂头能减少操作者使用挑痂器时划损患者的皮肤的几率,增加了安全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挑痂杆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挑痂头有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一端,两个所述挑痂头的端头的尖锐程度不一,其中第一杆体远离挑痂头的一端与第二杆体靠近挑痂头的一端扣合。
通过上述方案,两个不同尖锐程度的挑痂头能让操作者根据需求使用,若结痂较为紧贴,操作者可以使用较尖锐的挑痂头挑出结痂;若结痂紧贴程度较低可以使用较为粗钝的挑痂头进行工作,提高挑痂工作的安全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杆体靠近第二杆体的一端开设有扣合槽,所述第二杆体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用于与扣合槽扣合的扣合座。
通过上述方案,扣合槽与扣合座的配合使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能组合成笔状的整体,不易使其中一个杆体丢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外周面设置有防滑纹。
通过上述方案,操作者使用时可能会滑手,通过设置防滑纹能有效减少滑手的情况发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杆体远离第二杆体的一侧设置有帽盖,所述第一杆体远离第二杆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帽座,所述帽座与帽盖扣合。
通过上述方案,帽盖对第一杆体上的挑痂头进行保护,避免挑痂器掉落时挑痂头先着地导致挑痂头过早损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杆体远离第一杆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笔夹。
通过上述方案,笔夹能使挑痂器夹住操作者口袋的上边缘,使挑痂器更容易从口袋中被取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挑痂头分别与第一杆体以及第二杆体通过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螺纹配合的方式安装方便,并且连接牢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未经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178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