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止气道相互漏气结构的主箱体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16493.0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04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平家杰;董方斌;顾鹏飞;倪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昊龙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2B9/02 | 分类号: | G12B9/0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312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防止 相互 漏气 结构 箱体 壳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止气道相互漏气结构的主箱体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设于下壳体上供主箱体安装的装配槽;设于下壳体上与该装配槽相连通的两充气腔;设于下壳体上的气密检测部件,包括分别与上述两充气腔相连通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位于第一、第二气道之间的防漏气空间、设于第一气道端部上的第一检测件及设于第二气道端部上的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第二气道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结构,且直径为4‑4.5mm;所述防漏气空间的宽度为12‑12.5mm。本实用新型有效避免了气道之间相互串气的现象,更为快速的判断主箱体的漏气情况和位置,大大提高主箱体安装的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主箱体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止气道相互漏气结构的主箱体壳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主箱体壳体上的两个气道孔之间的间距设计为8-10mm,气道孔直径公差等级为H。该种结构,去除气道孔本身的直径宽度后,两个气道孔之间实际的间距距离仅为3.6mm。进而在加工时只能先用钻头钻孔,之后再用镗刀精镗孔;但该种加工方式下,毛坯的表面致密层会被加工掉,内部存在疏松的位置会直接暴露出来,最终结果为产品在进行气密检测时,两个加工的气道孔之间因为存在内部疏松而产生漏气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易出现漏气情况的具有防止气道相互漏气结构的主箱体壳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止气道相互漏气结构的主箱体壳体,包括
上壳体和下壳体;
设于下壳体上供主箱体安装的装配槽;
设于下壳体上与该装配槽相连通的两充气腔;
设于下壳体上的气密检测部件,包括分别与上述两充气腔相连通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位于第一、第二气道之间的防漏气空间、设于第一气道端部上的第一检测件及设于第二气道端部上的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第二气道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结构,且直径为4-4.5mm;所述防漏气空间的宽度为12-12.5mm。
本发明中通过更改两个气道孔的结构,增加两个气道孔之间的间距,一来在加工时可采用模具加工,相较传统加工方式而言,气道内壁不易出现疏松位置;其次,由于两个气道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即使气道内壁存在疏松位置的情况下,两个气道之间也不会出现相互串气的现象,从而快速判断主箱体的漏气情况和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主箱体安装的合格率。
所述第一、第二气道的直径为4.2mm。
所述防漏气空间的宽度为12.2mm;该种结构下,保证两个气道之间去除壁厚后的宽度保持在8mm,为最优的防串气距离。
所述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为钢珠,所述第一、第二气道端部上分别设有防磨损件;防磨损件可相对气道进行拆卸,进而可作为易损件进行单独维修更换,避免气道直接发生磨损,延长壳体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气道包括由下壳体侧面下部向内凹陷形成的缺口槽和一端与充气腔相连另一端与缺口槽相连的条形通槽;所述条形通槽的内径小于缺口槽的内径,所述防磨损件为嵌设于该缺口槽内的金属环,该金属环内壁设置为光滑表面;该种结构下,条形通道与缺口槽的连接处将形成一个台阶,对防磨损件形成限位,保证钢珠在塞入至气道内时,即使钢珠表面与防磨损件完全紧配的情况下,防磨损件也不会在滚珠的带动下向气道内移动,保证防磨损件始终被定位在气道端部位置上,且能够实现滚珠与防磨损件之间的更为紧密的配合,气密性检测效果良好;光滑表面的设置进一步减小了防磨损件与钢珠之间的磨损,延长钢珠和防磨损件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昊龙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昊龙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164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零部件模具的定位结构
- 下一篇:一种热流道喷嘴隔热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