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矩形盾构顶进箱涵的有配重功能的钢混组合管片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93880.7 | 申请日: | 2019-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975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聂长文;李晓龙;黎抒婕;朱琳;杨学锋;李珊;林海燕;陈宏达;刘宁;胡杰;汪妍;罗凯;陈晖;张旭光;苏杰;刘晓东;李雪丹;岳嘉;李华君;王赛;王欣;陈青;王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8 | 分类号: | E21D11/08;E21D9/10;E2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 |
地址: | 10008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矩形 盾构 顶进箱涵 配重 功能 组合 管片 结构 | ||
一种矩形盾构顶进箱涵的有配重功能的钢混组合管片结构,包括盾构混凝土管片,盾构管片拼装成管廊或隧道,管廊或隧道底部的盾构管片上沿管廊或隧道长度方向设置连接件,连接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水平连接板和竖置翼板,翼板垂直设置在连接板顶面且与连接板等长设置,连接板放置于盾构管片上;连接件在管廊或隧道宽度方向设置为多个,且在管廊或隧道宽度方向相邻的连接件之间填充上下叠摞的多片平铺钢板,且各平铺钢板上下面之间相互固定,平铺钢板的两头焊接固定在翼板或连接板上;在管廊或隧道长度方向连接板两头下方的盾构管片内设置预埋钢板。本实用新型可解决临时配重撤除后地铁结构继续上浮、现有混凝土临时配重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综合管廊或隧道沟涵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矩形盾构顶进箱涵的有配重功能的钢混组合管片结构。
背景技术
在修建综合管廊或其他隧道时,在既有地铁区间或其他既有沟涵结构上方穿越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新建箱涵的施工作业易引起地铁或其他既有隧道沟涵结构上浮。需采取其他的辅助措施控制结构上浮。现有技术一般是在顶进管片过程中设临时配重,由于配重占用空间较大,一般在管片顶进完成、隧道贯通后撤除临时配重;现有配重技术的缺陷是临时配重最终将被撤除,撤除配重后,其下部的地铁或沟涵结构仍将继续上浮,对地铁或沟涵的后期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对于上浮控制效果不理想;且临时配重多为混凝土块配重,体积较大、配重效率低,施工作业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矩形盾构顶进箱涵的有配重功能的钢混组合管片结构,可解决临时配重撤除后地铁结构继续上浮、现有混凝土临时配重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矩形盾构顶进箱涵的有配重功能的钢混组合管片结构,包括盾构混凝土管片,所述盾构管片拼装成管廊或隧道,
所述管廊或隧道底部的盾构管片上沿管廊或隧道长度方向设置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水平连接板和竖置翼板,所述翼板垂直设置在连接板顶面且与连接板等长设置,所述连接板放置于盾构管片上;所述连接件在所述管廊或隧道宽度方向设置为多个,且在所述管廊或隧道宽度方向相邻的所述连接件之间填充上下叠摞的多片平铺钢板,且各所述平铺钢板上下面之间相互固定,所述平铺钢板的两头焊接固定在翼板或连接板上;在管廊或隧道长度方向所述连接板两头下方的盾构管片内设置预埋钢板,所述预埋钢板埋入盾构管片内且顶面与述盾构管片顶面平齐,所述连接板底面固定在预埋钢板顶面,所述管廊或隧道内底部铺设垫层将平铺钢板、连接件及预埋钢板封于管廊或隧道底部,所述垫层顶面为平面。
所述预埋钢板底面焊接多根竖向钢筋,所述钢筋锚固于盾构管片内。
所述连接件为L形角钢或倒T型钢。
所述盾构管片在沿管廊或隧道长度方向上多片对接连为一体,且相邻两个所述盾构管片的对接缝两侧对称设置预埋钢板,所述对接缝上设置一个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的两头固定在该对接缝两侧对称设置预埋钢板上。
叠摞的所述平铺钢板的总厚度为25cm,所述垫层厚度为20㎝。
所述垫层为混凝土垫层。
叠摞的各片所述平铺钢板上下面焊接固定,所述平铺钢板两头与连接件焊接固定,所述连接件的连接板底面与预埋钢板顶面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钢-混组合管片结构,结构重量较大,可在新建管廊或其他新建隧道内进行有效配重,并有效限制下方隧道的上浮,可以降低地铁或其他既有沟涵结构上方的压力卸载,有效控制其结构上浮。本钢-混组合管片结构将管片纵向连接在一起,将管片的纵向连接形式由铰接变为半刚性连接,有利于提高隧道结构的整体性,更好的抵抗下方隧道的上浮。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938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BCM技术的汽车电子转向锁
- 下一篇:一种防菌签字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