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利施工用混凝土管道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88501.5 | 申请日: | 201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830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恩;张亚伟;张莉娜;郭丽娜;孙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国电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08 | 分类号: | F16L3/08;E03F3/04 |
代理公司: | 郑州欧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66 | 代理人: | 李宣宣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利 施工 混凝土 管道 支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施工用混凝土管道支座,属于水利工程领域,包括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顶部的一侧皆设置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前表面与后表面皆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首端固定有旋转把手,且螺杆的末端皆设置有夹板,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的内部皆均匀设置有限位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旋转把手带动螺杆进行旋转,在螺杆与安装板相互配合的作用下,螺杆带动夹板向内侧运动,同时水管放入支座的内部并位于限位板的顶部,设置的复位弹簧对滑动柱进行推动,滑动柱对水管进行推动,此时多组夹板相互配合,对水管进行固定,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对不同粗细的水管都能进行良好的固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水利施工用混凝土管道支座。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华景正在逐步的提升,很多农村地区也都在修建地下水道来用于污水的排放,在进行地下水道排管时,需要在水管的底部安装支座来对水管进行固定。
但是现如今的水利施工用混凝土管道支座不能够对水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同时因为水管粗细不同,会导致水管容易晃动,而且支座与水管接触的位置处比较潮湿,影响水管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施工用混凝土管道支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如今的水利施工用混凝土管道支座不能够对水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同时因为水管粗细不同,会导致水管容易晃动,而且支座与水管接触的位置处比较潮湿,影响水管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利施工用混凝土管道支座,包括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顶部的一侧皆设置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前表面与后表面皆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首端固定有旋转把手,且螺杆的末端皆设置有夹板,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的内部皆均匀设置有限位板,且限位板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减震套筒,所述减震套筒的内部固定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的顶部设置有滑动柱,所述安装板内部的顶端皆设置有排风扇。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板的数目为四组,四组所述夹板的一侧皆设置有橡胶垫,四组所述夹板通过轴承与螺杆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的底部皆设置有基座,且第一支座的一侧设置有插槽,所述第二支座的一侧设置有与插槽相配合的限位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板的数目为多组,多组所述限位板的横截面为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的内壁皆均匀设置有通孔,所述安装板、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皆为中空结构,且安装板和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柱的两侧皆设置有滑动块,所述减震套筒两侧的内壁皆设置有与滑动块相配合的滑动槽,且滑动柱与限位板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的旋转把手带动螺杆进行旋转,在螺杆与安装板相互配合的作用下,螺杆带动夹板向内侧运动,同时水管放入支座的内部并位于限位板的顶部,设置的复位弹簧对滑动柱进行推动,滑动柱对水管进行推动,此时多组夹板相互配合,对水管进行固定,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对不同粗细的水管都能进行良好的固定。
2、通过在支座的内壁均匀设置的通孔,在排风机的作用下,支座内部的差事空气快速经通孔流出,避免水管底部长期不通风,迎向水管的使用寿命
3、通过设置的限位柱与插槽相互配合,调节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的距离能够适应大多数的施工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水利施工用混凝土管道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国电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华中国电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885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