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88285.4 | 申请日: | 201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60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胡数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熠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4 | 分类号: | B60R1/04;B60R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黄河 |
地址: | 400707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眩目 后视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镜框、镜壳、镜片、支架、PCB板和球头连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用于与所述镜片接触的一面开设有多个注塑凹槽,所述注塑凹槽包括分布在汽车运行垂直方向两端的横向注塑凹槽、连通两端所述横向注塑凹槽的两条竖向注塑凹槽、以及连通两条所述竖向注塑凹槽的斜向注塑凹槽,所述注塑凹槽内填充有二次注塑软胶,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注塑凹槽内填充的二次注塑软胶与所述镜片连接。本方案在汽车发生震动时,能有效的对镜片的震动进行缓冲,保证驾驶员能准确通过后视镜看清后方来车情况,保证驾驶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背景技术
眩目是指视野中由于不适宜亮度分布,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视野内产生人眼无法适应之光亮感觉,可能引起厌恶、不舒服甚或丧失明视度,在视野中某一局部地方出现过高的亮度或前后发生过大的亮度变化,眩目是引起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汽车上防眩目后视镜的研究越来越多。
汽车防眩目内后视镜是由一面特殊镜子和两个光敏二极管及电子控制器组成,电子控制器接收光敏二极管送来的前射光和后射光信号,安装在车厢前挡风玻璃下面,当照射灯光照射在车内后视镜上时,如后面灯光大于前面灯光,电子控制器将输出一个电压到导电层上,导电层上的这个电压改变镜面电化层颜色,电压越高,电化层颜色越深,此时即使再强的照射光照到后视镜上,经防眩目车内后视镜反射到驾驶员眼睛上则显示暗光,不会耀眼,镜面电化层根据后方光线的入射强度,自动持续变化以防止眩目。
现有汽车防眩目后视镜主要包括镜壳、镜框、镜片、球头连接总成等,其中镜片通过支架连接在镜框上,镜框一端与镜壳进行连接,另一端与球头连接总成进行连接,后视镜整体通过球头连接总成与车身进行连接,这种结构的后视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下面的问题:现有后视镜的镜片通过双面胶粘贴于支架上,支架再与镜框进行刚性连接,这使得当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上时,汽车的震动会带动后视镜的震动,进而使得后视镜的镜片发生震动,该震动使得驾驶员无法通过后视镜准确的看清楚后方来车情况,容易造成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在汽车发生震动时,能有效的对镜片的震动进行缓冲,保证驾驶员能准确通过后视镜看清后方来车情况,保证驾驶安全的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镜框、镜壳、镜片、支架、PCB板和球头连接总成,所述支架用于与所述镜片接触的一面开设有多个注塑凹槽,所述注塑凹槽包括分布在汽车运行垂直方向两端的横向注塑凹槽、连通两端所述横向注塑凹槽的两条竖向注塑凹槽、以及连通两条所述竖向注塑凹槽的斜向注塑凹槽,所述注塑凹槽内填充有二次注塑软胶,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注塑凹槽内填充的二次注塑软胶与所述镜片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注塑凹槽,并在注塑凹槽内填充二次注塑软胶,将软胶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填充到注塑凹槽内,一方面利用软胶的粘接性能实现支架与镜片之间的可靠连接,另一方面利用软胶良好的弹性充当支架与镜片之间缓冲垫的作用,因此当采用二次注塑软胶对镜片和支架进行连接时,当汽车在颠簸路面行驶时,汽车的震动传到内后视镜的镜框上,镜框再传递到支架,传递到支架处的震动在二次注塑软胶的弹性作用下被缓冲和吸收,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传递到镜片处的震动;另一方面,通过横向注塑凹槽、竖向注塑凹槽和斜向注塑凹槽的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支架与镜片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二次注塑软胶对震动缓冲的面积和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少传递到镜片处的震动。因此本方案在汽车发生震动时,能有效的对镜片的震动进行缓冲,保证驾驶员能准确通过后视镜看清后方来车情况,保证驾驶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熠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熠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882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弹针连接器的精密自动铆接机
- 下一篇:自动化机器人大臂组装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