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污染型浸没式超滤膜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88112.2 | 申请日: | 201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28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谢喜平;马志刚;俞开昌;杨运;李天玉;车淑娟;王志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1/18 | 分类号: | B01D61/18;B01D61/20;B01D65/02;C02F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邹芳德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浸没 超滤膜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污染型浸没式超滤膜池结构,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上部为圆柱型分离区,分离区内设有超滤膜组件,分离区的一侧设有进水口,顶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与超滤膜组件连通;进水口的朝向与圆柱型分离区的侧壁的切线的方向一致;圆柱型分离区的下部为圆锥型沉淀区,沉淀区与隔离区之间设有曝气管。沿所述沉淀区的侧壁上铺设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在分离区与沉泥区的交界处伸出。本实用新型上部为圆锥型分离区,改变了膜池进水口位置及进水方式,使进水可以在膜池内呈旋流状态,进而对超滤膜表面形成横向剪切力,减缓膜污染,下部圆锥形的膜池结构,有利于污染物在膜池中的沉淀及富集,改善了超滤膜运行环境和排泥条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旋流分离减缓膜污染的抗污染型浸没式超滤膜池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浸没式超滤膜池通常为方形或者将原有砂滤池作为膜池使用,这种池型的缺陷在于待处理水在膜池中呈现静态,在抽吸过程中,超滤膜处于一种死端过滤状态,颗粒物都附着在过滤膜表面,对减缓膜污染很不利;另一方面,方形、平底的膜池结构很不利于沉降污染物在池底的富集,造成上部膜组器区域的颗粒物含量(SS)较高,下部颗粒物富集区的底部是水平的,不利于颗粒物富集,从而给排泥带来了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旋流分离减缓膜污染的抗污染型浸没式超滤膜池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抗污染型浸没式超滤膜池结构,包括:
上部为圆柱型分离区,所述分离区内设有超滤膜组件,所述分离区的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分离区的顶部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超滤膜组件连通;
所述分离区的上端一侧设有溢流管;
所述进水口的朝向为与所述圆柱型分离区的切向方向一致;所述进水口的外侧连通有进水管;
所述圆柱型分离区的下部为导圆锥型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与所述隔离区之间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位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超滤膜组件的下方;
沿所述沉淀区的侧壁上铺设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在分离区底部伸出。
优选的,所述分离区内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一侧,所述导流板沿所述圆柱型分离区的轴向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导流板与进水管进水方向呈30-45度角,导流板大小为进水管截面积的5-10倍,导流板长度等于3-5倍进水管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曝气管开孔斜方向与曝气管的夹角为斜向下45度,气体出孔流速≥10m/s。
优选的,超滤膜组件与分离区半径比β、进水口的进水流速u0和超滤膜组件径向速度um之间的关系满足:
其中,R1表示超滤膜组件的半径,R2表示分离区的半径,ρ表示分离区内悬浮液的密度,d表示悬浮液中颗粒的直径,ρs表示悬浮液中颗粒的密度,可通过测试悬浮液中SS含量计算得出;μ表示流体的粘度。
优选的,分离区的高度与直径的比值为0.7-2,分离区与沉泥区的高度比值为0.5-2,圆锥型沉泥区的池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70°。
优选的,所述排泥管下端距离所述圆锥型沉淀区的底部的距离不大于0.2m,排泥管管径不小于100mm。
优选的,所述溢流管与所述分离区的顶部的距离为0.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仓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881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