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电池反充的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774145.1 | 申请日: | 2019-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90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 发明(设计)人: | 章涛涛;王伟益;王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昌县百德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刘艳艳 |
| 地址: | 3125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电池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电池反充的电路,包括变压器T1,所述变压器T1包括输入绕组和输出绕组,所述输出绕组连接有二极管D1、电容EC1、电阻R3、MOS管Q3、电阻R6、电池BT1以及三极管隔离后端控制模块供电系统,所述三极管隔离后端控制模块供电系统包括三极管Q1、电阻R2、三极管控制单元和电源系统。本实用新型的防止电池反充的电路,在充电器电源断开的情况下,能防止电池反向充电,避免使充电器一直处于不必要的待机状态,造成电池电量的损耗,从而延长充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器电路,具体涉及一种防止电池反充的充电器电路。
背景技术
如今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广,汽车电池作为汽车起始动力源也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驾驶员会忘记关闭车上的电器,从而造成电池亏空,汽车无法再次启动。当汽车电池亏空后,使用智能充电器给其充满电后,驾驶员会将充电器的电源关闭,但是会忘记将电瓶上的充电器夹子断开,这个时候刚刚充满电的电池又反向给充电器供电,从而导致电池电量在无意识间被浪费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止电池反充的充电器电路,可以有效避免在充电器使用结束后,使用者关闭电源后忘记断开充电器夹子,从而导致刚充满电的电池电量损耗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止电池反充的电路,包括变压器T1,所述变压器T1包括输入绕组和输出绕组,所述输出绕组连接有二极管D1、电容EC1、电阻R3、MOS管Q3、电阻R6、电池BT1以及三极管隔离后端控制模块供电系统,所述三极管隔离后端控制模块供电系统包括三极管Q1、电阻R2、三极管控制单元和电源系统;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输出绕组的一个端脚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电容EC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和MOS管Q3的源极连接并连接电源VCC,MOS管Q3的漏极与电池BT1的正极连接,电池BT1的负极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并引出驱动信号IY端子,所述电容EC1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和电阻R6的另一端均与输出绕组的另一个端脚连接后并接地,驱动信号IY端子与三极管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三极管控制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MOS管Q3的源极还分别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源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MOS管Q3的栅极连接有MOS管控制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二极管D7,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MOS管Q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变压器T1为高频变压器,输出电压为16V。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防止电池反充的电路,在充电器电源断开的情况下,能防止电池反向充电,避免使充电器一直处于不必要的待机状态,造成电池电量的损耗,从而延长充电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止电池反充的充电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下述仅是示例性的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止电池反充的电路,包括变压器T1,所述变压器T1为高频变压器,输出电压为16V,所述变压器T1包括输入绕组和输出绕组,所述输出绕组连接有二极管D1、电容EC1、电阻R3、MOS管Q3、电阻R6、电池BT1以及三极管隔离后端控制模块供电系统,所述三极管隔离后端控制模块供电系统包括三极管Q1、电阻R2、三极管控制单元和电源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昌县百德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新昌县百德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741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