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因子调控的新型发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772173.X | 申请日: | 2019-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112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李佳;杨艳芹;董春旺;王近近;江用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23F3/08 | 分类号: | A23F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因子 调控 新型 发酵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因子调控的新型发酵装置,包括主箱体、承叶架、加热支撑架、控制系统、加热板、温度传感器、加湿系统、湿度传感器、2个通风风扇、照明光源、气体浓度传感器;用于承载盛放发酵叶的至少1层承叶架固定安装在主箱体内,将主箱体内空间进行上下分层;在每层承叶架下面并排设置有加热支撑架,这样加热支撑架与对应的承叶架之间保持等间距;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气体浓度传感器各自所检测到温度、湿度气体浓度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主箱体内发酵叶进行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浓度的集中控制,实现发酵环节多种因子的有效调控和精准控制,为红茶发酵作业的精准控制提供设施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茶叶加工技术装备,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多因子调控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发酵是红茶加工中的关键工序和特色工序,其实质是以茶叶中茶多酚的酶促氧化为中心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促使鲜叶红变,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特点。传统工艺调控中,对红茶发酵的影响因素以环境温度、相对空气湿度关注较多,然而现有研究表明,红茶发酵过程中气体(包括氧气、氮气等)、光质、光强等同样会影响发酵叶和成品茶的感官品质,尤其影响产品的内质风味。
传统发酵装置有发酵框、发酵槽、发酵车等,作业时重点调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两大参数,且调控较粗放,无法实现数字量精准控制,亦未考虑氧气、光质、光强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红茶生产企业均建有单独发酵室,或购置有专门的烘箱式发酵机,该类发酵设施主要通过空调或浴霸等实现对环境温度的掌控,在湿度调节方面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企业未装配有专门设施,根据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作业,二是通过雾化装置进行调控,但对环境气体、光质光强的监测调控基本忽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于2012年研制出了一种滚筒式的发酵装置,以滚筒滚动方式进样,后鲜叶置于滚筒内进行发酵,出样则同样采用滚筒方式,该装置可以单独对环境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且借助通风量来控制环境中氧气的浓度,但对高含量的氧气及精准浓度的氮气等无法进行调节。
从生产实践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工夫红茶的品质稳定性和标准化程度较低,其中关键工序的工艺标准化和参数可控化较差是其原因之一。因此,基于环境温度、湿度、光质、光强、气体等多种因子均会对红茶的发酵效果及成品茶的风味品质有显著影响,而相对应的可实现全面调控的发酵设备仍为缺失的现状,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可多因子调控的发酵装置,以提升发酵作业的调控精准度,优化产品的风味和标准化水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多因子调控的新型发酵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因子调控的新型发酵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因子调控的新型发酵装置,包括主箱体(1)、承叶架(2)、加热支撑架(3)、控制系统(4)、加热板(5)、温度传感器(6)、加湿系统(7)、湿度传感器(8)、2个通风风扇(10)、照明光源(12)、气体浓度传感器(15);
用于承载盛放发酵叶的至少1层承叶架(2)固定安装在主箱体(1)内,将主箱体(1)内空间进行上下分层;
在每层承叶架(2)下面并排设置有加热支撑架(3),这样加热支撑架(3)与对应的承叶架(2)之间保持等间距;
将一块或者多块加热板(5)均匀地安装在加热支撑架(3)上,这些加热板(5)能够对位于承叶架(2)上的发酵叶进行加热,而且加热板(5)与承叶架(2)之间保持一定间距/间隙,避免发酵叶直接与加热板(5)接触;而且加热板(5)均匀地安装在加热支撑架(3)上,使得加热板(5)散发出来的热量能够均匀地传递给承叶架(2)上的发酵叶;
在每层承叶架(2)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湿度传感器(8)和气体浓度传感器(15),这些温度传感器(6)、湿度传感器(8)和气体浓度传感器(15)能够实时地检测所在承叶架(2)上的发酵叶的温度、湿度以及气体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721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隔热条
- 下一篇: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