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铁电机机壳加工定位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764520.4 | 申请日: | 2019-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389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郭丽庆;程再明;轩兴波;王永顺;李华;余志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昌昊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卓凡 |
| 地址: | 3015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机壳 加工 定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加工夹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铁电机机壳加工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放置板和上定位组件,放置板中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台,定位台的外周壁呈阶梯状,上定位组件包括中心定位柱、矩形压盘和压盘螺母,所述中心定位柱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在定位台中心处,矩形压盘中心处开设有插接孔,中心定位柱穿过插接孔并且与矩形压盘插接配合,压盘螺母与中心定位柱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电机机壳周面加工过程中将电机机壳准确限位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加工夹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铁电机机壳加工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机壳1为长方体实体,所述机壳1包括上端板11、下端板12和机壳1侧壁,所述机壳1内部开设有加工腔14,加工腔14贯穿上端板11和下端板12。对机壳1进行加工时,将机壳1下端板12放置于加工台上,然后从上端板11一侧对加工腔14进行加工;而后对机壳1侧壁进行加工。所述机壳1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31、第二侧壁132、第三侧壁133和第四侧壁134,第一侧壁131和第四侧壁134相互平行,第二侧壁132和第三侧壁133相互平行,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相互垂直。
在对电机机壳1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将电机机壳1通过定位装置固定在加工平台上,现有技术的定位装置包括放置板、固定座和限位螺栓,固定座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在放置板上方,固定座分别安设在电机机壳1竖直方向三个相邻侧壁的外侧,限位螺栓沿水平方向穿过固定座并且与固定座螺纹连接。当需要对工件进行加工时,将工件放置于放置板上,然后通过限位螺栓将电机机壳1的三个侧壁抵紧,使得电机机壳1被限位,然后对电机机壳1未被限位的一侧侧壁进行加工。
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通过限位螺栓将电机机壳1的侧壁进行抵紧,上述方式难以对电机机壳1的上端板11和下端板12进行限位,因此上述定位装置对电机机壳1的定位不够稳定,进而可能会造成对电机机壳1的加工精度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高铁电机机壳加工定位装置,实现了对电机机壳周面加工过程中将电机机壳准确限位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铁电机机壳加工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放置板和上定位组件,放置板中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台,定位台的外周壁呈阶梯状,上定位组件包括中心定位柱、矩形压盘和压盘螺母,所述中心定位柱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在定位台中心处,矩形压盘中心处开设有插接孔,中心定位柱穿过插接孔并且与矩形压盘插接配合,压盘螺母与中心定位柱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电机机壳进行定位时,将电机机壳沿竖直方向放置并且使中心定位柱穿过加工腔,同时将下端板放置于放置板上,使下端板与定位台插接配合,由于下端板与定位台插接配合,因此使得电机机壳被初步限位;然后将矩形压盘提升至中心定位柱上端,然后使中心定位柱穿过插接孔,使得中心定位柱与矩形压盘插接配合,转动压盘螺母,使压盘螺母将矩形压盘抵紧在上电机机壳的上端面上,由于插接孔与中心定位柱插接配合,因此使得矩形压盘在抵紧电机机壳的过程中不易发生相对于滑动,矩形压板在压盘螺母的抵紧作用下将电机机壳抵紧限位,使得电机机壳被定位,实现了对电机机壳周面加工过程中将电机机壳准确限位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组件,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一限位柱和限位螺栓,放置板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互垂直,第一定位组件对称设置在第一侧边的两端,第一固定座固定连接在放置板上,第一限位柱沿竖直方向连接在第一固定座上,限位螺栓沿水平方向穿过第一限位柱并且与第一限位柱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端板放置于放置板上时,第一侧壁与第一限位柱水平相对,然后转动限位螺栓,使限位螺栓与第一侧壁抵接,因此使得第一侧壁被抵紧限位,此时可以对电机机壳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进行初步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昌昊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昌昊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645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渣、钢渣微粉制粉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汽车钣金修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