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重整混合芳烃VOCs治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733730.7 | 申请日: | 2019-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32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凤;齐庆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F23G5/50;C10G31/06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董金国;张晓龙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重整 混合 芳烃 vocs 治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重整混合芳烃VOCs治理系统,包括重整装置、控制器、混合芳烃缓冲罐、加热炉和鼓风机。混合芳烃缓冲罐设有混合芳烃入口、VOCs出口、安全放空阀、压力传感器和氮封气体入口,加热炉设有烧嘴。混合芳烃入口与重整装置连接,氮封气体入口通过氮气管路与氮气总管连接。VOCs出口通过VOCs管路连接到鼓风机的入口风道,鼓风机出口连接到烧嘴的助燃气体入口。氮气管路设有氮封阀,VOCs管路设有VOCs压控阀。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VOCs压控阀和氮封阀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保证重整装置VOCs达标排放的情况下,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增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连续重整混合芳烃VOCs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炼油厂连续重整装置混合芳烃缓冲罐排出的废气主要含氮气和芳烃,是炼油企业的VOCs泄漏点之一。储罐油品进料时油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不能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仅浪费油气资源,而且对大气造成污染,污染周围环境,对人身健康构成危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减少罐区储存气体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根据《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规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为非甲烷总烃≯120mg/m3,苯≯4mg/m3,甲苯≯15mg/m3,二甲苯≯20mg/m3。连续重整装置混合芳烃缓冲罐排出的废气不经处理无法达标排放。现有技术有两种方案,⑴将混合芳烃缓冲罐尾气压缩后进行催化燃烧处理,然后进行排放。⑵将混合芳烃缓冲罐尾气经压缩机压缩后输送至加热炉入口风道,燃烧达标后排放。上述两种方案都对混合芳烃进行压缩,需要增加压缩机及其配套设施,加大了企业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续重整混合芳烃VOCs治理系统,在保证重整装置的VOCs达标排放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节能增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连续重整混合芳烃VOCs治理系统,包括重整装置、混合芳烃缓冲罐、加热炉和鼓风机。混合芳烃缓冲罐设有混合芳烃入口、VOCs出口和氮封气体入口,加热炉设有烧嘴。混合芳烃入口与重整装置连接,氮封气体入口通过氮气管路与氮气总管连接。VOCs出口通过VOCs管路连接到鼓风机的入口风道,鼓风机出口连接到烧嘴的助燃气体入口。
系统设有控制器,混合芳烃缓冲罐的顶部设有压力传感器,氮气管路设有氮封阀,VOCs管路设有VOCs压控阀。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VOCs压控阀和氮封阀通信连接。控制器为单片机、PLC或计算机。混合芳烃缓冲罐设有安全放空阀,安全放空阀与VOCs出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连续重整混合芳烃VOCs治理系统,把混合芳烃缓冲罐的VOCs出口连接到加热炉鼓风机的入口风道,利用加热炉助燃风入口风道的负压,靠压差直接将混合芳烃缓冲罐的VOCs引入加热炉中燃烧,燃烧后气体经检测达标后排放。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定混合芳烃缓冲罐的压力,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根据缓冲罐压力大小开闭VOCs压控阀,向加热炉输送VOCs气体,整个系统自动化进行操作。本实用新型也可用于其它装置或系统VOCs气体的燃烧处理及排放。
本实用新型在保证重整装置的VOCs达标排放的情况下,混合芳烃VOCs靠压差直接送入加热炉的入口风道,经加热炉燃烧处理后排放,节省了压缩机压缩等中间环节,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增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续重整混合芳烃VOCs治理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1—氮封阀、2—压力传感器、3—安全放空阀、4—VOCs压控阀、5—混合芳烃缓冲罐、6—加热炉、7—烧嘴、8—鼓风机、9—混合芳烃入口、10—控制器、11—重整装置、12—入口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337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导轨结构下端驱动玻璃升降器
 - 下一篇:一种电池防撞包装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