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既有建筑的梁板加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727723.6 | 申请日: | 2019-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149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邓智文;梁军;谢钧;陈一乔;李勇军;陈春光;张澄铎;关家豪;罗国彰;张春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维智林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8 | 代理人: | 赵晓慧 |
| 地址: | 51001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建筑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既有建筑的梁板加固结构,包括梁和设在梁顶部的楼板,所述梁和楼板上均设置有加固部件,加固部件通过胶粘剂粘合在原有梁板结构上并通过锚栓固定,同时梁和楼板上的加固部件通过螺杆连接为整体,该加固结构整体呈框架式并和原有梁板形成复合结构受力模式,有效改善了原有结构的应力状态,提高了梁板抗弯、抗剪能力,同时能够制约原有结构裂缝的产生与发展,增强了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该加固结构对原有梁板结构增加尺寸小、工期短,相对于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节能环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既有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既有建筑的梁板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梁板是楼盖中相互作用梁、板的结合;整体浇筑楼盖中梁、板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受力和变形。
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早期的一些建筑结构无论从耐久性和使用功能都不能满足现今的要求。其中部分旧建筑位于城市中心商业繁华地段,且很多都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完全拆除重建不但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也极大损害了对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对于这一类必须改建但又不适宜拆除重建的旧建筑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对原有建筑进行结构加固的施工方法进行处理。
目前,常见的既有建筑加固方式是在原有梁板基础上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加固方式对原有结构尺寸增加较大,造成可使用的面积减小,同时该方式工期较长且并不利于节能环保的社会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明显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同时对原有梁板结构增加尺寸小、工期短、节能环保的既有建筑的梁板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既有建筑的梁板加固结构,包括梁和设在梁顶部的楼板,梁上通过胶粘剂粘合固定设置有连接部件和若干间隔排列的U形钢板箍, U形钢板箍紧箍在连接部件和梁外侧且通过锚栓固定;楼板上开设有若干竖直贯穿楼板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成行横向排列在梁的两侧且和梁的侧面具有一定距离,第一通孔内植入第一螺杆并将第一螺杆和楼板固定,第一螺杆上端突出于楼板顶面,第一螺杆下端突出于楼板底面;楼板顶面上通过胶粘剂粘合固定设置有带有螺孔的第一条形板件,楼板底面上通过胶粘剂粘合固定设置有带有螺孔的第四条形板件,第一条形板件与第四条形板件正对平行;第一螺杆的下端穿第四条形板件上的螺孔并与U形钢板箍的上端部焊接固定,第一螺杆的上端依穿过第一条形板件上的螺孔并安装螺帽将第一条形板件固定在楼板顶面。
优选的,楼板上还开设有若干竖直贯穿楼板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纵向排列且间隔设置有多行,第二通孔内植入第二螺杆并将第二螺杆和楼板固定,第二螺杆上端突出于楼板顶面,第二螺杆下端突出于楼板底面;楼板顶面上通过胶粘剂粘合固定设置有带有螺孔的第二条形板件,楼板底面上通过胶粘剂粘合固定设置有带有螺孔的第三条形板件,第二螺杆的下端穿过第三条形板件上的螺孔并安装螺帽将第三条形板件固定在楼板底面,第二螺杆的上端穿过第二条形板件上的螺孔并安装螺帽将第二条形板件固定在楼板顶面。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该整体的加固结构形成包裹原有梁板结构的框架结构,该整体的加固结构和原有梁板形成复合结构受力模式,粘贴结合锚固加固方式有效提高了胶粘剂和加固部件以及原有梁板结构之间的粘合度,改善了原有结构的应力状态,提高了梁板抗弯、抗剪能力,能够制约原有结构裂缝的产生与发展,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同时该加固结构对原有梁板结构增加尺寸小、工期短,相对于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节能环保。
优选的,楼板上通过胶粘剂粘合固定有碳纤维布,碳纤维布纵向及/或横向排列且间隔设置多行粘贴在楼板顶面及底面,可以提高楼板的受压承载力,增强结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裂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277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