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式油箱隔离阀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25844.7 | 申请日: | 2019-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03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孙红明;周彪;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丹德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7/00 | 分类号: | F16K17/00;F16K31/06;B60K15/035;F02M25/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油箱 隔离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式油箱隔离阀,包括壳体、电磁阀组件、补气阀组件、泄气阀组件以及密封端子。在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且通过隔板进行隔断。沿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分别外延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在隔板上设有中心通孔和周向通孔。补气阀组件用来阻断周向通孔,内置于第一腔体,且其设置有与第一通道相沟通的补气空腔。泄气阀组件内置于第二腔体,且其设置有与第二通道相沟通的泄气空腔。密封端子内置于补气空腔,且可穿越中心通孔,在电磁阀组件的驱动下运动以决定补气空腔与泄气空腔隔断/沟通。在电磁阀组件得电初始阶段,密封端子进行小距离位移以解除对泄气阀组件的隔断,即减小了补气阀组件开启时补气空腔与泄气空腔之间的压力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式油箱隔离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汽油蒸汽排放系统中,产生于油箱内的汽油蒸汽通过排气阀排放至碳罐,且通过其内的活性炭进行有效吸附。发动机起动后,新鲜空气被吸入碳罐,碳罐内被活性碳吸附的燃油蒸汽重新带入到发动机内进行燃烧,以提高燃油效率。但是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中,存在长期使用电力驱动的模式,该模式下碳罐没有脱附功能,极易导致碳罐的吸附能力达到饱和,此后燃油蒸汽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导致环境污染及燃油浪费。另外,当汽车长期处于电力驱动的模式下时,燃油不断挥发、累积而导致油箱内压力过高,从而对油箱造成损伤,此时需要该阀具有自动泄压功能。或者油箱内燃油使用较快,导致油箱内气压过小,从而受其外界大气压挤压造成损伤。上述问题长期困扰着技术人员。
中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CN107084267A公开一种高度集成的油箱隔离阀,壳体中设置腔体,腔体的侧壁设置第一通道,补气阀组件和泄气阀组件同轴一体设置安装在腔体中;补气阀组件的阀芯活动安装在腔体中,阀芯设置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分别连通第一通道和油箱,阀芯上安装开阀压缩弹簧,阀芯上安装第一密封件;泄气阀组件的滑块活动安装在阀芯上,滑块上安装泄气压缩弹簧,滑块上安装第二密封件;电磁阀组件安装在腔体中位于补气阀组件和泄气阀组件下方,与补气阀组件上下同轴设置,电磁阀组件的动铁芯活动安装在电磁铁上,动铁芯上安装复位压缩弹簧,动铁芯上安装第三密封件(如图1中所示)。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当电磁阀组件在拖动补气阀组件沿轴向进行位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负压力作用导致其自身负载较大,从而导致补气阀组件的开启灵敏度达不到使用要求,从而影响油箱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寿命。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电磁阀组件、补气阀组件和泄气阀组件为一体的,且使得补气阀组件具有较高开启灵敏度的集成式油箱隔离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集成式油箱隔离阀,其包括壳体、电磁阀组件、补气阀组件、泄气阀组件以及密封端子。在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布置于第二腔体的正上方,且借助于隔板进行隔断。沿第一腔体向左外延出有第一通道,以实现与油箱内腔的沟通。沿第二腔体向右外延出有第二通道,以实现与碳罐内腔的沟通。在隔板上开设有中心通孔以及布置于该中心通孔外围的周向通孔。补气阀组件内置于第一腔体内,且其内设置有始终与上述第一通道始终相沟通的补气空腔。补气阀组件弹性地压靠隔板的上表面,以阻断流经周向通孔的通气路径。泄气阀组件内置于第二腔体内,始终弹性地顶靠于隔板的下表面,且在其内设置有始终与第二通道始终相沟通的泄气空腔。密封端子内置于补气空腔内,且可穿越中心通孔,在电磁阀组件的驱动下沿其自身轴向进行运动以控制补气空腔与泄气空腔隔断/沟通状态的切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补气阀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补气阀体以及补气阀座。第一弹性件顶靠于补气阀座与补气阀体之间,以使得补气阀体始终弹性地压靠于隔板的上表面,以阻断流经周向通孔的通气路径。上述补气空腔即开设于该补气阀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补气阀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其固定于补气阀体的底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丹德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斯丹德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258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