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3D打印焦平面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02190.6 | 申请日: | 2019-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80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田宗军;雍兆;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精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4/268 | 分类号: | B29C64/268;B33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9 江苏省南京市雨***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印 平面 调节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3D打印焦平面调节装置,针对激光打印头上的准直镜调节旋钮(5),设计传动量化结构,在转动准直镜调节旋钮(5)、实现激光打印头上准直镜调节的同时,引入外周螺纹设计的丝杠(1),伴随准直镜调节旋钮(5)外周上与之匹配的齿纹设计,通过蜗杆原理,实现准直镜调节旋钮(5)转动、带动丝杠(1)沿其中轴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的过程,再结合丝杠(1)应用紧绳(2)所对接的千分表(3),实现丝杠(1)移动距离的体现,进而获得准直镜调节旋钮(5)转动的数值量化,可准确计算旋转角度与焦平面位移的函数关系,从而提高调试精度,减少调节误差,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3D打印焦平面调节装置,属于3D打印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后期,美国正式提出“增材制造”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便开始大力发展增材制造产业,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重要产业。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快速推进3D打印技术的发展,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渗透至诸多领域,涉及工业、航空航天、医疗及民用。
在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以其精度高、数字化、智能化等优势快速渗透,解决了诸多传统制造方法难以攻克的难题。然而在3D打印设备前期调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经验主义方法,诸如在旋转激光头调节焦平面位置时,调试人员一般依赖手感,而并未实现真正的智能数字化,这样会大大影响激光头对焦调谐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3D打印焦平面调节装置,针对激光打印头上的准直镜调节旋钮,设计传动量化结构,基于千分表实时量化表征准直镜的调节,从而提高调试精度,减少调节误差。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3D打印焦平面调节装置,用于针对3D打印设备中激光打印头上的准直镜实现量化调节,包括丝杠、紧绳、千分表、固定支架、连杆;其中,激光打印头上准直镜调节旋钮的外周上设置齿纹,丝杠的外周上设置螺纹,且准直镜调节旋钮外周上相邻齿纹之间间距与丝杠外周上螺纹的螺距相适应;丝杠通过固定支架活动设置于准直镜调节旋钮外周的外侧,固定支架的基座端固定对接激光打印头上、除准直镜调节旋钮外的非功能区,丝杠活动对接于固定支架的工作端,丝杠的活动范围为仅以其中轴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准直镜调节旋钮外周上的齿纹与丝杠外周上的螺纹相咬合,基于准直镜调节旋钮的转动、带动丝杠沿其中轴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
连杆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支架的基座端相固定连接,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对接千分表的外表面,且千分表按预设角度进行设置,以及千分表的牵引工作端与丝杠的其中一端彼此相对,紧绳的两端分别对接于、彼此相对的千分表牵引工作端与丝杠的其中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支架的工作端为两个彼此相对的圆环,两个圆环的尺寸彼此相同,圆环的内径与所述丝杠端部的外径相适应,两个圆环分别所在面彼此平行,且两个圆环的中垂线彼此共线,丝杠位于两个圆环之间,且丝杠的两端分别插入其所面向的圆环中,丝杠的活动范围为仅以其中轴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两根侧杆、一根螺栓、一个螺帽,其中,两根侧杆的结构彼此相同,侧杆上的其中一端设置所述圆环,侧杆上的另一端设置通孔,通孔的内径与螺栓的外径相适应,两根侧杆彼此相对位置、设置于准直镜调节旋钮上彼此相对的两侧,两根侧杆端部上圆环的中垂线彼此共线,以及两根侧杆端部上通孔的中垂线彼此共线,所述丝杠设置于两根侧杆端部的圆环上,螺栓的前端依次穿过各根侧杆端部上的通孔,并连接螺帽实现两根侧杆位置的固定;固定支架上除两根侧杆端部上圆环作为工作端外、其余部分作为基座端,固定支架的基座端固定对接激光打印头上、除准直镜调节旋钮外的非功能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准直镜调节旋钮外周上的各个齿纹均为三角形尖齿。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3D打印焦平面调节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精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精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021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用于氟硼酸亚锡生产用PP反应釜
- 下一篇:一种煤矿粉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