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尾气泄压系统的实验室用压力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01925.3 | 申请日: | 2019-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06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平原;王义永;许建;罗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金坛区维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04 | 分类号: | B01J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范登峰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尾气 系统 实验室 压力 反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使用器材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尾气泄压系统的实验室用压力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反应釜的排气口可通过软管连接有缓冲容器的进气口,缓冲容器的另一出气口通过软管连接三颈烧瓶的一端进气口,三颈烧瓶的另一端出气口通过软管连接与冷凝管的一端开口相连,冷凝管的另一端开口通过软管与循环水真空泵相连。反应釜中的高温高压气体在气压差的推动流进缓冲容器,一部分被缓冲器中的水吸收,剩余的气体进入三颈烧瓶,大部分气体被冷却成液体回到烧瓶内,剩余极少部分的气体通过冷凝管的上部进入循环水真空泵中,泄压时打开真空泵既可以起到泄压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使用器材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尾气泄压系统的实验室用压力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物的反应活性较低,通常需要一些外部因素来促进此类反应,如催化剂、高温、高压等。因此,实验室常有需要高温高压的反应。在反应结束后需将反应液从高压装置中倒出,在此之前,需先对高压装置进行泄压操作。而在泄压的时候,部分易气化的物质因反应过程中的高温变成气态,从装置中高速喷出时,还会携带部分液体一起喷出。
但是,传统的实验室对于此类高温高压装置的泄压采用的是露天泄压,装置中的气体及其携带的一部分液体直接进入到空气中,不仅会影响实验环境的卫生安全,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具有尾气泄压系统的实验室用压力反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尾气泄压系统的实验室用压力反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的排气口可通过软管连接有缓冲容器的进气口,所述缓冲容器的另一出气口通过软管连接三颈烧瓶的一端进气口,所述三颈烧瓶的另一端出气口通过软管连接与冷凝管的一端开口相连,所述冷凝管的另一端开口通过软管与循环水真空泵相连,所述三颈烧瓶的中间端口通过瓶塞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反应釜的一侧设置手柄,所述手柄的一端贯穿反应釜固定连接有搅拌杆,所述反应釜的另一侧安装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的外侧安装有第二控制阀,所述反应釜的上端设置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的一侧安装有入料管,所述入料管与压力表之间安装有温度表,且入料管的外侧安装有第一控制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手柄与搅拌杆转动连接,所述排气口与反应釜贯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反应釜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简单易搭建、造价小,与传统的露天泄压相比,本套泄压尾气接收装置能保证泄压过程安全、清洁,且泄出的气体在液化后还能被回收再利用,将反应釜排气一端与缓冲容器进口相连,气体从排气口喷出,高温高压气体可在压差的推动下自然流进缓冲容器,一部分被缓冲器中的水吸收,剩余的气体在真空泵的作用下,顺着缓冲器顶部软管进入三颈烧瓶,随后进入冷凝管7装置,大部分气体被冷却成液体回到烧瓶内,剩余极少部分的气体通过冷凝管7装置的上部进入循环水真空泵中,被真空泵内的水吸收,泄压时打开真空泵及冷却循环装置、将装置连接好后便可以开始泄压,泄压完成后关闭循环水真空泵和水开关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尾气泄压系统的实验室用压力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具有尾气泄压系统的实验室用压力反应装置中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循环水真空泵;2、反应釜;3、缓冲容器;4、顶部软管;5、三颈烧瓶;6、瓶塞;7、冷凝管;201、手柄;202、入料管;203、第一控制阀;204、温度表;205、压力表;206、第二控制阀;207、排气口;208、搅拌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金坛区维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金坛区维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019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