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电厂汽轮机的乏汽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80024.0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38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史贵如;武建军;岳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17/02 | 分类号: | F01K17/02;F01K11/02;F01K13/00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茹牡花 |
地址: | 03700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厂 汽轮机 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电厂汽轮机的乏汽处理系统,属于热电厂设备领域,以解决供热系统突然甩荷时汽轮机排出的乏汽会造成汽轮机因背压突然升高而导致机组跳闸的问题。排汽管道的进汽口与汽轮机的低压缸连接,排汽管道的出汽口与高背压凝汽器的进汽口连接,高背压凝汽器的循环水出口与供热系统的循环水进口连接,供热系统的循环水出口与高背压凝汽器的循环水进口连接,第一电动阀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排汽管道上,空冷管道的一端与排汽管道连接,空冷管道的另一端与空冷凝汽器的进汽口连接,第二电动阀设置于空冷管道上,压力传感器、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均与热电厂的DCS控制系统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厂汽轮机的乏汽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热电联产的空冷机组,为提高机组的供热效率并减少燃煤成本,由汽轮机的低压缸排出的乏汽用于供热系统供热。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如果供热系统突然中断或出现故障,即供热系统突然甩荷时,会造成汽轮机因背压突然升高而导致机组跳闸,从而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给热电厂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避免该种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电厂汽轮机的乏汽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为解决供热系统突然中断或出现故障时汽轮机低压缸排出的乏汽会使机组跳闸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电厂汽轮机的乏汽处理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电厂汽轮机的乏汽处理系统,其包括排汽管道、第一电动阀、高背压凝汽器、压力传感器、空冷凝汽器、至少一个第二电动阀和至少一根空冷管道,其中:所述排汽管道的进汽口与汽轮机的低压缸连接,排汽管道的出汽口与高背压凝汽器的进汽口连接,高背压凝汽器的循环水出口与供热系统的循环水进口连接,供热系统的循环水出口与高背压凝汽器的循环水进口连接,第一电动阀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排汽管道上,空冷管道的一端与排汽管道连接,空冷管道的另一端与空冷凝汽器的进汽口连接,第二电动阀设置于空冷管道上,压力传感器、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均与热电厂的DCS控制系统连接。
可选地,所述热电厂汽轮机的乏汽处理系统包括三个第二电动阀和三根空冷管道,三根空冷管道平行设置,三个第二电动阀分别设置于三根空冷管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排汽管道上设置压力传感器和第一电动阀,在空冷管道上设置第二电动阀,并设置空冷凝汽器与空冷管道连接,使得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排汽管道上的压力突然升高至超过预设阈值时,可以由DCS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电动阀打开来排出乏汽,并由空冷凝汽器对乏汽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解决了供热系统突然中断或出现故障而导致机组跳闸的问题,确保机组可以正常运行,不仅能够保证热电厂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减少了电厂因机组跳闸而造成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热电厂汽轮机的乏汽处理系统,其包括排汽管道1、第一电动阀2、高背压凝汽器3、压力传感器4、空冷凝汽器5、至少一个第二电动阀6和至少一根空冷管道7,其中:所述排汽管道1的进汽口与汽轮机的低压缸8连接,排汽管道1的出汽口与高背压凝汽器3的进汽口连接,高背压凝汽器3的循环水出口与供热系统9的循环水进口连接,供热系统9的循环水出口与高背压凝汽器3的循环水进口连接,第一电动阀2和压力传感器4设置于排汽管道1上,空冷管道7的一端与排汽管道1连接,空冷管道7的另一端与空冷凝汽器5的进汽口连接,第二电动阀6设置于空冷管道7上,压力传感器4、第一电动阀2和第二电动阀6均与热电厂的DCS控制系统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800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