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校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77783.1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11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聂琪;李登云;胡浩亮;曾非同;李小飞;黄俊昌;万鹏;杨春燕;熊前柱;潘瑞;徐子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5/02 | 分类号: | G01R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互感器 特性 校验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校验系统,包括:FT3高速解析单元对获取的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量进行解析,并发送至工控设备;生成秒脉冲同步信号;高速采集单元,根据所述秒脉冲同步信号对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的第一模拟信号量和标准直流互感器输出的第二模拟信号量同步进行采集;工控设备,根据所述数字信号量、第一模拟信号量和第二模拟信号量分别确定所述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模拟量和数字量时的暂态特性。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实现模拟量输出型和数字量输出型直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校验;能够应用于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和直流互感器校验设备生产厂家,对开展直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性能试验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帮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量校准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直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校验系统。
背景技术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在孤岛供电、城市配电网的增容改造、交流系统互联、大规模风电场并网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弥补了传统直流输电的局限性。相对于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调控能力更强,但是由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直流侧故障时的回路阻抗小,瞬时故障电流大,为了提高柔性直流系统的响应速度,抑制故障电流,需要控制保护信号具有更快的采样速度和更宽的频带宽度,直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直接关系到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对柔性直流输电用直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直流互感器暂态响应校验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直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试验无法正常开展,出现大量直流互感器未经暂态特性试验考核就挂网运行的现象。因此,急需开展直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校验技术的研究,以实现对直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进行校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直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校验系统,以解决如何对直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进行校验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直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校验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FT3高速解析单元,分别与高速采集单元和工控设备相连接,用于对获取的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量进行解析,并发送至工控设备;用于生成秒脉冲同步信号,并发送至高速采集单元;
高速采集单元,与工控设备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秒脉冲同步信号对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的第一模拟信号量和标准直流互感器输出的第二模拟信号量同步进行采集,并发送至所述工控设备;
工控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数字信号量、第一模拟信号量和第二模拟信号量分别确定所述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模拟量和数字量时的暂态特性;
存储单元,与所述工控设备相连接,用于对数字信号量、第一模拟信号量和第二模拟信号量进行存储;用于对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模拟量和数字量时的暂态特性进行存储。
优选地,其中所述FT3高速解析单元,对获取的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的第一数字信号量进行解析,并发送至工控设备,包括:
FT3高速解析单元通过光数据接收端口获取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量,对所述数字信号量进行识别和解码处理,并将解码后的数据组帧封装为以太网报文数据后发送至工控设备。
优选地,其中所述FT3高速解析单元,能够实现光数据接收端口的FT3协议的曼切斯特编码、Uart编码及波特率的智能识别及解码。
优选地,其中所述工控设备,根据所述数字信号量、第一模拟信号量和第二模拟信号量分别确定所述被测直流互感器输出模拟量和数字量时的暂态特性,包括:
参考电平确定模块,用于分别确定数字信号量、第一模拟信号量和第二模拟信号量对应的阶跃波形的参考电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777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