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缆测试继电器矩阵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54821.1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42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何春林;唐祝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纬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汇天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57 | 代理人: | 陈冰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测试 继电器 矩阵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缆测试继电器矩阵电路,包括控制芯片,控制芯片与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与用于与继电器开关电路中的继电器连接;控制芯片对上负责通道切换的继电器进行逻辑控制;继电器驱动电路的作用就是将控制芯片输出的继电器逻辑控制信号通过常用驱动芯片转换为具有驱动继电器能力的控制信号;继电器开关电路至少包括若干组元件相同、内部连接方式和与外部连接方式完全相同的测试点开关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缆测试继电器矩阵电路。
背景技术
电缆测试所用的开关电路中,HI_SE、HI_FO、LO_SE、LO_FO分别为主控模块、矩阵板、背板共用的激励源电压信号、采样返回端电流信号,通过切换KAS1和KAS2、KBS1和KBS2、KCS1和KCS2六个信号选择继电器,形成不同的信号输入、输出回路,使被测试电缆上在施加激励源电压而产生的电流信号通过与背板、主控模块共用的信号回路返回到主控模块的采样电路,然后再经过信号测量和处理电路将采样信号处理成DSP能够识别的模拟信号,最终通过DSP计算最终测试结果。
现有技术原理如图11,每个测试点对应有两个独立的继电器,也就是两个测试点对应有四个继电器,以第1测试点,第2测试点为例,每一个有效的测试点都连接了两个继电器,一个接激励源正端(Vstim),一个接激励源负端(Vtest),(偶数测试点的两个信号VolProbe_1P/ VolProbe_2P在测试过程中会通过主板上的继电器会根据实际情况接入激励源的正负端),当测试点1需要接激励源正端(Vstim)时,K1动作吸合,将测试点1接入主测试回路;当测试点2需要接入激励源负端(Vtest)时,K2动作吸合,将测试点1接入主测试回路。以此类推,其他测试点也是根据实际测试需要通过不同的继电器接人不同的信号。所以当需要进行64个点的测试时,就需要配置128个继电器。
而现有技术的缺点是,它的电路设计使得要检测的电缆越多,接入的回路越多,就需要越多的继电器。假设要检测64个测试点,就需要128个继电器,控制电路也要有128个引脚来控制,这样成本相对较高、产品体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缆测试继电器矩阵电路,减少继电器数量,使得成本相对较低、体积相对较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电缆测试继电器矩阵电路,包括控制芯片,控制芯片与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与用于与继电器开关电路中的继电器连接;控制芯片对上负责通道切换的继电器进行逻辑控制;继电器驱动电路的作用就是将控制芯片输出的继电器逻辑控制信号通过常用驱动芯片转换为具有驱动继电器能力的控制信号;
继电器开关电路至少包括若干组元件相同、内部连接方式和与外部连接方式完全相同的测试点开关组;
测试点开关组包括位于电缆两端的第一测试点和第二测试点;第一测试点分别与第一继电器的定触点4脚和第二继电器的定触点4脚连接;第二测试点分别与第一继电器的定触点2脚和第二继电器的定触点2脚连接;
继电器开关电路还包括继电器KS1、KS2、KS3、KS4、KA1、KA2、KB1、KB2、KC1、KC2;继电器KS1的定触点3脚和继电器KS2的定触点3脚之间相连、其公共端连接激励源正端VStimA;继电器KS1的定触点5脚和继电器KS2的定触点6脚之间相连、其公共端连接激励源采样正端Volprobe 1P;继电器KS1的动触点1脚、动触点4脚分别连接继电器KA1的动触点1脚、动触点4脚;继电器KS2的动触点1脚、动触点4脚分别连接继电器KA2的动触点1脚、动触点4脚;继电器KS1的定触点3脚和5脚相连后连接上述第一继电器动触点1脚;继电器KS2的定触点3脚和5脚相连后连接上述第一继电器动触点3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纬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纬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548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