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排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51574.X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34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郝晓宁;贾伟;江武;佟德喜;刘木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C35/00 | 分类号: | B64C35/00;B63B3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张毓灵 |
地址: | 519040 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水陆 两栖 飞机 浮筒 排水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排水结构,属于飞机设计领域。现有水陆两栖飞机浮筒由于排水效果不佳,浮筒内部腐蚀严重。本实用新型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排水结构,包括放水阀,安装在浮筒底部最低处、撑杆,其上部连接在机翼下端,下部通过6框和11框与浮筒筒体连接、整流罩,分别包裹在撑杆的上端和下端,整流罩与浮筒上部蒙皮连接处不密封。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能够有效排除浮筒上下部积水,减少浮筒内部腐蚀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排水结构,属于飞机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水陆两栖飞机会经常需要在水面起降、停留,浮筒内部会积水,而浮筒内的积水对浮筒内壁会产生腐蚀,使得浮筒面临着海水腐蚀的问题。这不但影响浮筒寿命,同时也增加了飞行重量,不利于飞行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内部腐蚀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排水结构,浮筒底部最低处设置有放水阀,其中,所述放水阀包括阀体、密封圈、螺塞,其中,所述阀体嵌设在浮筒底部,其端部通过嵌设在浮筒底部结构框之间的蒙皮中,根部表面形状与所在蒙皮处一致,且根部与蒙皮表面通过铆钉铆接连接,根部与端部之间设置有通孔,所述螺塞套接密封圈,并过盈设置在通孔内,且所述螺塞中间设置有外部口径小,内腔口径大的腔槽。
所述放水阀位于浮筒第6框前的30mm~40mm蒙皮处,左右各一个,第11 框的框前和框后的30mm~40mm蒙皮处,左右各一个。
所述浮筒上方撑杆处的整流罩底部与浮筒上表面蒙皮之间设置有排水缝隙。
所述排水缝隙宽度为1.5~3mm
所述排水缝隙尺寸不超过整流罩底部周长的20%。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排水结构设计简单,重量轻,可以方便的将浮筒上部及下部积水均进行有效排除,能够大幅降低积水对浮筒结构的腐蚀,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的示意图;
图2为撑杆示意图;
图3为放水阀示意图;
其中,11、12、13、14为上部整流罩;
15、16、17、18为下部整流罩;
21、22、23、24、25为撑杆;
6为蒙皮;51为前段放水阀;52为中段放水阀;53为后段放水阀;
111为上部右整流罩;112为上部左整流罩;181为下部右整流罩;
182为下部左整流罩;211为前整流蒙皮;212为撑杆体;213为后整流蒙皮;
511为阀体;512为密封圈;513为螺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浮筒排水结构包括整流罩、撑杆和放水阀。其中,整流罩分成上下两部分,图中,11、12、13、14为上部整流罩;18、16、17、15为下部整流罩,分别设置在撑杆21、22、23、24、25 的上下端,其中,撑杆21和撑杆22共用上部整流罩11,撑杆22和撑杆23共用下部整流罩16。
所述浮筒上方撑杆处的整流罩底部与浮筒上表面蒙皮之间设置有排水缝隙。所述排水缝隙宽度为1.5~3m,所述排水缝隙尺寸不超过整流罩底部周长的 20%,以方便排除整流罩和撑杆内部积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515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合金加工用夹持机构
- 下一篇:零件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