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占空比为25%的正交本振信号产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51029.0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247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日炎;莫培思;王明照;周伶俐;张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润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5/151 | 分类号: | H03K5/151;H03K5/15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成婵娟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25 正交 信号 产生 装置 | ||
1.一种占空比为25%的正交本振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交本振信号产生装置包括第一D锁存器、第二D锁存器、差分时钟输入正端、差分时钟输入负端、I路本振信号输出正端、I路本振信号输出负端、Q路本振信号输出正端和Q路本振信号输出负端;
第一D锁存器和第二D锁存器均设有时钟信号输入端、数据输入正端、数据输入负端、数据输出正端和数据输出负端;
第一D锁存器的时钟信号输入端与差分时钟输入正端连接,用于输入第一差分时钟输入信号;第二D锁存器的时钟信号输入端与差分时钟输入负端连接,用于输入第二差分时钟输入信号;
第一D锁存器的数据输入负端与第二D锁存器的数据输出正端相连,作为Q路差分本振信号输出正端,并输出Q路第一本振信号;
第一D锁存器的数据输入正端与第二D锁存器的数据输出负端相连,作为Q路差分本振信号输出负端,并输出Q路第二本振信号;
第一D锁存器的数据输出正端与第二D锁存器的数据输入正端相连,作为I路差分本振信号输出正端,并输出I路第一本振信号;
第一D锁存器的数据输出负端与第二D锁存器的数据输入负端相连,作为I路差分本振信号输出负端,并输出I路第二本振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占空比为25%的正交本振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D锁存器和第二D锁存器还包括可控开关控制端,第一D锁存器的可控开关控制端用于输入I路本振信号相位校准信号,第二D锁存器的可控开关控制端用于输入Q路本振信号相位校准信号;所述本振信号产生装置通过改变I路本振信号相位校准信号和/或Q路本振信号相位校准信号,来改变第一D锁存器和/或第二D锁存器的可控开关的工作状态,进而改变I路本振信号的相位和/或Q路本振信号的相位,实现IQ两路本振信号的相位校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占空比为25%的正交本振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锁存器、第二D锁存器均包括:差分输入对管、锁存对管、时钟对管和可控开关;
所述差分对管包括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管,锁存对管包括第三NMOS管和第四NMOS管,时钟对管包括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可控开关包括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
第一PMOS管的栅极、第二PMOS管的栅极作为时钟信号输入端,第一PMOS管的源极、第二PMOS管的源极连接至电源;第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一可控开关的正端相连,第二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可控开关的正端相连;
第一NMOS管的漏极、第三NMOS管的漏极、第四N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一可控开关的负端相连,作为数据输出负端;第二NMOS管的漏极、第四NMOS管的漏极、第三N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二可控开关的负端相连,作为数据输出正端;
第一NMOS管的源极、第二NMOS管的源极、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四NMOS管的源极均接地;第一NMOS管的栅极作为数据输入正端;第二NMOS管的栅极作为数据输出负端;
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相连,作为可控开关控制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占空比为25%的正交本振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均由N个PMOS管组成,其中,N1,并且N为自然数;每个可控开关的所有PMOS管的源极相连,作为对应可控开关的正端、所有PMOS管的漏极相连,作为对应可控开关的负端;第一可控开关的每个PMOS管的栅极、第二可控开关的每个PMOS管的栅极均相连并作为可控开关控制端,用于输入本振信号相位校准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占空比为25%的正交本振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D锁存器工作期间,每个可控开关的PMOS管至少有一个处于导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占空比为25%的正交本振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设计参数相同,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管的设计参数相同,第三NMOS管和第四NMOS管的设计参数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润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润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5102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凝土细骨料循环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DTY纱线扭力的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