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掌子面位移监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50337.1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685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军;邱佳;何乐平;张成勇;余跃新;桂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03 | 分类号: | G01B11/03;G01B11/16;E21F1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器 视觉 隧道 掌子面 位移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涉及监测用的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掌子面位移监测的装置,该装置由隧道掌子面图像采集单元、信息传输单元、信息处理单元、报警单元及电源模块组成,通过采集隧道掌子面图像,经由信息传输单元传送到信息处理单元端,三维重建得到掌子面的三维模型,与掌子面初始模型对比后计算出掌子面的相对位移。若位移超过设定的阈值,则触发报警单元,发出警报;若位移未超限,则继续采集图像进行监测。通过机器视觉的方法进行隧道掌子面的变形监测,相比于现有变形监测技术——激光测距和传感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且本装置实用简洁,可以很好地实现掌子面的变形监测,以更好的控制施工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用的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掌子面位移监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隧道隧道工程项目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我国2016年制定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可以看出,隧道工程在近些年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由于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它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一直是施工安全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隧道监测常用的手段有激光测距、传感器等。
掌子面的位移变形观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开挖隧道的稳定性,目前关于隧道掌子面变形监测的技术很少,但又由于隧道掌子面是随施工不断推进的,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而目前常用的监测手段——激光测距和传感器在应用到隧道掌子面的监测时受到局限,不便于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乏和现有监测手段的局限,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掌子面位移监测的装置,采用这种非接触式的监测方式,其实现方法简单,监测效果可靠,很好地解决了前面所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掌子面位移监测的装置,包括图像采集单元、信息传输单元、信息处理单元、报警单元及电源模块。
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包括安装底板、CCD双目摄像机以及光源,安装底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已开挖部分、不受施工操作影响的位置且能采集到整个掌子面图像的地面上;相应地,CCD双目摄像机设置在安装底板上;光源设置在CCD双目摄像机外壳上。
所述信息传输单元由光纤组成。
相比其他可传输信息的材料相比,光纤具有传输速度更快,以达到尽快处理图像,进而监测变形的目的。
所述电源模块与信息处理单元和报警单元相连。
优选地,所述CCD双目摄像机设有电动防尘门,所述电动防尘门受控于信息处理单元。为避免隧道内灰尘污染摄像机,电动防尘门仅在摄像机采集图像时打开。
优选地,所述光源采用4颗φ10红外灯,布置在双目摄像机外壳边缘,角度分配合理,很好地解决了手电筒效应。
优选地,当被监测掌子面上各观测点的变形量超过设定的阈值时,触发报警单元,发出警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掌子面位移监测的装置,该装置由固定安装的图像采集单元每间隔10秒采集一次掌子面图像,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后进行三维重建并经过与初始三维模型的对比得到掌子面的实时位移,超过设定的阈值后触发报警装置,以及时应对和处理危险。
2.相比于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激光测距和传感器,本发明采用的非接触式的监测方法更适合在掌子面这种具有流动性的监测目标上运用,而且实施方法简单有效,很好地实现了对掌子面的监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装置进行测量时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503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双钢片桥梁位移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隧道截面变形监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