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泥浆法制备热塑性预浸料的拉挤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620990.3 | 申请日: | 2019-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41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鲁平才;薛胜;鲁兆鋆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70/52 | 分类号: | B29C70/52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泉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08 | 代理人: | 许丹丹 |
| 地址: | 212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泥浆 法制 塑性 预浸料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浆法制备热塑性预浸料的拉挤模具,包括:上模具,具有第一加热段,所述第一加热段的底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和第一平面;下模具,具有第二加热段,所述第二加热段的顶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斜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或者两者所在平面之间形成纵截面呈V型的V型模腔,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基本平行形成第一等截面模腔,V型模腔的窄口与第一等截面模腔连通。树脂在成型过程中通过加热段充分熔融,通过挤压作用实现树脂熔体均匀浸渍纤维,减少预浸料中气泡空隙率。通过V型模腔,使树脂和纤维缓慢进入接触模具,避免树脂堆积模具入口,减缓纤维进入模具而产生损伤和断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塑性复合材料预浸料成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泥浆法制备热塑性预浸料的拉挤模具。
背景技术
热塑性预浸料是以连续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以热塑性树脂作为基体,通过将热塑性树脂熔融浸渍的工艺制造的复合材料,具有目前广泛使用的热固性预浸料所不具备的以下优点:(1)韧性好,疲劳强度高,冲击损伤容限高;(2)耐化学腐蚀、长期工作温度高;(3)可室温长期储存;(4)热成型性好,成型周期短;(5)环境友好材料,可重复成型,可再回收利用。
目前,热塑性预浸料制造工艺较多,主要有:溶液法、纤维混杂法、原位聚合法、熔融挤出法、薄膜压延法、粉末法等。开发不同预浸料制造工艺,其目的是为了树脂更好浸渍纤维。泥浆法热塑性预浸料生产线中没有树脂熔融挤压浸渍辊,主要通过拉挤模具进行树脂熔融浸渍纤维。现有技术中,拉挤模具的模腔为等截面,该种模具树脂浸渍效果差(图5),且树脂容易堆积在模具入口,影响纤维进入模具从而产生损伤和断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等截面模腔模具导致的浸渍效果差、容易损伤纤维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泥浆法制备热塑性预浸料的拉挤模具。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泥浆法制备热塑性预浸料的拉挤模具,包括:
上模具,具有第一加热段,所述第一加热段的底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和第一平面;
下模具,具有第二加热段,所述第二加热段的顶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斜面和第二平面;
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或者两者所在平面之间形成纵截面呈V型的V型模腔,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基本平行形成第一等截面模腔,V型模腔的窄口与第一等截面模腔连通。
本发明的拉挤模具中,浸渍树脂的纤维从V型模腔的宽口进入,通过V型模腔,经V型模腔的窄口进入第一等截面模腔。V型模腔一方面可以减少纤维与模腔壁接触面积,缓解纤维与模具摩擦,避免纤维损伤和堵塞模具,另一方面,聚合物浸渍的纤维沿模腔行进时,一直受到来自模具的压力,压力传输逐步压实,有利于纤维浸渍和消除预浸料中的空隙。优选的,所述V型模腔的锥度为0.01-20度,优选为0.01-10度,可以达到更好的浸渍和避免纤维损伤效果。
模具整体长度为250-700mm,以保证树脂能够完全熔融。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水平投影长度相同,均为160-460mm,根据模具V型模腔的锥度大小决定,模具入口间隙与斜面长度的比值等于锥度正切值,模具长度的大小决定了树脂浸渍挤压作用力的大小和挤压作用时间,可以达到更好的挤压浸渍效果;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长度相同,均为90-240mm,对预浸料表面具有更好的整形效果,使预浸料表面外观良好、厚度均一。
所述第一等截面模腔能够控制预浸料成品厚度,保证预浸料具有良好外观。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设有支撑件。通过支撑件支撑,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基本平行形成第一等截面模腔,通过调节支撑件的支撑高度,可以调节控制预浸料成品厚度。
所述第一加热段和第二加热段内均设有加热管。通过加热管加热,将热量;传导至加热段,实现对纤维的加热。加热管可以通过电加热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200-500℃,加热管在模具内部分布均匀,以保证温度的均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209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