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墙梁预留洞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20623.3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76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袁井路;邓若非;朱晓文;文远粦;李旭阳;林钲;翟武涛;叶晓欧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留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梁预留洞加固结构,包括设置在预留洞内的钢套管、以及设置于预留洞周围的洞口配筋;所述钢套管的外侧壁与预留洞的内侧壁贴合固定;所述洞口配筋包括水平设置于预留洞上侧或下侧的水平拉筋、通过架立筋架立起来的箍筋、以及由墙梁的其中一个侧壁倾斜向下拉向墙梁的另一侧壁的斜拉筋,所述架立筋与所述箍筋相垂直且所述架立筋沿所述箍筋的纵向分布。本实用新型具有尽可能解决墙梁开预留洞后,预留洞附近混凝土的稳定性下降问题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辅助构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墙梁预留洞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墙梁的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附加管道等问题,经常需要在墙梁上设置预留洞。但是,墙梁设置预留洞后,预留洞周边混凝土的主拉应力及剪应力将大幅增加,并在预留洞处呈现应力集中,导致预留洞附近的混凝土的局部稳定性下降,从而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预留洞进行加固,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墙梁预留洞加固结构,尽可能解决墙梁开预留洞后,预留洞附近混凝土的稳定性下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墙梁预留洞加固结构,包括设置在预留洞内的钢套管、以及设置于预留洞周围的洞口配筋;所述钢套管的外侧壁与预留洞的内侧壁贴合固定;所述洞口配筋包括水平设置于预留洞上侧或下侧的水平拉筋、通过架立筋架立起来的箍筋、以及由墙梁的其中一个侧壁倾斜向下拉向墙梁的另一侧壁的斜拉筋,所述架立筋与所述箍筋相垂直且所述架立筋沿所述箍筋的纵向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预留洞洞口的周边布置洞口配筋,洞口配筋包括水平拉筋、架立筋、箍筋以及斜拉筋,其中,水平拉筋位于预留洞的上侧或下侧,可对预留洞上侧或下侧的混凝土进行加固;斜拉筋由墙梁的一个侧壁倾斜向下拉向墙梁的另一个侧壁,有利于增强墙梁的抗拉能力,以防墙梁出现裂缝,从而提高墙梁的稳定性;另外,设立架立筋,以将箍筋架立起来,箍筋分别缠绕约束位于预留洞上方的水平拉筋、架立筋以及位于预留洞下方的水平拉筋、架立筋,形成一个钢筋骨架,以减小预留洞附近的混凝土的剪切应力与压力,提高墙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套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加固装置,所述加固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钢套管一端的加固套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加固套筒一端且位于所述加固套筒外周侧的环形翼缘,所述环形翼缘的外表面与墙梁的侧壁相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套筒固定于钢套管的端部,有利于对钢套管的端部进行保护,增强钢套管对预留洞的支撑作用;加固套筒的外周侧设置有环形翼缘,环形翼缘的外表面与墙梁的侧壁相平,则环形翼缘的内表面与外周面分别与墙梁的混凝土相固定,增大了环形翼缘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加固装置与墙梁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翼缘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翼缘设置通孔,后期对预留洞进行修补加固时,可从通孔往钢套管的外壁与预留洞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灌入膨胀水泥浆,可提高钢套管对预留洞的支撑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套筒的内周侧设置有凸环,所述通孔沿所述钢套管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凸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固套筒的内周侧设置有凸环,以防钢套管与预留洞的内壁贴得太紧,影响后期修补加固时膨胀水泥浆的灌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套管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凸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凸环与所述钢套管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套管与凸环螺纹配合,便于将加固套筒固定于钢套管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套管的长度至少等于预留洞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206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