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615422.4 | 申请日: | 2019-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07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沈云啸;马良灿;符琳;容家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7/02;B62D2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焦烨鋆 |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量化 电动车 车架 | ||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前横梁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的顶部固定连接副车架前安装套管,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通过副车架前安装套管与汽车左大梁和汽车右大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纵梁和右纵梁前端分别焊接于所述前横梁后侧,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后端均固定设有副车架后安装套管,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通过副车架后安装套管与对应的汽车左大梁和汽车右大梁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结构简单,重量减轻,管件结构无焊接缝其代替焊接减少了焊接长度和数量,连接方式短且直,连接结构刚度明显提升,节约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副车架,特别是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政策推进与环境保护的需求,电动汽车发展越来越迅速,前副车架在电动汽车中同样被广泛采用。前副车架为稳定杆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驱动系统等系统提供安装点,是重要的安全及承载部件。其支撑着所有簧载质量,同时承受和传递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力与力矩。因此,副车架的刚度、强度、模态、疲劳寿命等对车辆整体的安全可靠性、操作稳定性、乘坐舒适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副车架受多硬点及安装空间限制,以及为了满足刚度、强度、模态、疲劳寿命要求,前副车架的设计结构比较复杂,在工艺上需要采用较多的焊接工序来满足设计需求。现有的钢件前副车架重量偏大,没有达到轻量化目的,同时零件精度和生产成本都不是很理想。
但对于电动汽车,对前副车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整体重量更小、刚度好,可靠性更优,有利于电动汽车整车轻量化,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并且电动汽车前副车架除满足传统的稳定杆系统、转向系统及悬挂系统的安装外,还需为电动系统提供安装点与安装空间,为电池提供保护,功能要求更多,意味着结构更复杂,重量更大,装配工序更多。铸造铝合金副车或铝型材焊接副车架具备一定的轻量化优势,但其成本要比钢件副车架高出2~4倍,很多车企无法接受其高成本,且国内企业对于铝件副车架设计与生产经验都较少,市场验证也尚未充分,铝件副车架的普及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对现有钢件前副车架设计除满足强度、刚度、模态、疲劳寿命与布置空间等要求外,轻量化设计更加迫切,已经成为前副车架设计重要考核要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轻量化,刚度高,强度高,焊缝少,安装方便,低成本的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前横梁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所述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的顶部固定连接副车架前安装套管,所述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通过副车架前安装套管与汽车左大梁和汽车右大梁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前端分别焊接于所述前横梁后侧,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后端均固定设有副车架后安装套管,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通过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套管与对应的汽车左大梁和汽车右大梁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形成“π”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总成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套管和所述副车架前安装套管的上端部径向长度均大于其本身下端部的径向长度。
所述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为U形,所述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两侧固定连接前摆臂前点安装支架,所述前摆臂前点安装支架与汽车前摆臂前点连接。
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为二维机械封闭弯管式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弯曲部上均固定设有前摆臂后点安装支架,所述前摆臂后点安装支架与汽车前摆臂后点连接。
所述前摆臂后点安装支架为安装筒,所述安装筒与所述汽车前摆臂后点插接,所述安装筒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向外侧延伸的圆形安装部,两个所述安装部通过上下贯穿的螺栓与所述汽车前摆臂后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154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