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毛细管的制冷系统的换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09249.7 | 申请日: | 2019-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383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潘晓林;王勇强;金施艳;陈建浩;周春利;王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和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31/00 | 分类号: | F25D31/00;F25D17/02;F25D17/06;F25D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骁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15 | 代理人: | 刘翔 |
地址: | 32111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毛细管 制冷系统 换气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毛细管的制冷系统的换气结构,包括箱体和冷却板,所述箱体的前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有安装板,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储水箱,所述冷却板贯穿箱体和储水箱,所述第一水泵的上侧设置有输送管道,所述箱体的顶部固定有第一承载框,所述第二水泵的右侧和第二承载框上均设置有第二电动水阀,且第二电动水阀贯穿第一承载框的右侧和第二承载框的左侧,所述连接管道贯穿箱体的上侧,且连接管道的末端与储水箱的右侧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冷却扇和出气孔,且出气孔开设在箱体上。该双毛细管的制冷系统的换气结构,连接管道内的水可在冷却扇的作用下进行冷却,从而方便后续的循环使用,且冷却扇可起到换气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双毛细管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毛细管的制冷系统的换气结构。
背景技术
毛细管是用于自动化仪表信号管,自动化仪表电线保护管等处,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耐蚀性、耐高温、耐磨损、抗拉性、防水性并提供优良的电磁屏蔽性能的建筑材料,在双毛细管的制冷系统中需要使用到换气结构。
现有的换气结构不便对双毛细管进行循环冷却,且对双毛细管的固定不稳,因此使用起来不够便捷,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毛细管的制冷系统的换气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换气结构不便对双毛细管进行循环冷却,且对双毛细管的固定不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毛细管的制冷系统的换气结构,包括箱体和冷却板,所述箱体的前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有安装板,且安装板内设置有冷却扇,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储水箱,且储水箱的左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水阀,同时第一电动水阀贯穿箱体的左侧,所述冷却板贯穿箱体和储水箱,且储水箱内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上侧设置有输送管道,且输送管道贯穿储水箱的上侧和箱体的上侧,所述箱体的顶部固定有第一承载框,且第一承载框的上侧通过第二螺栓固定有第二承载框,同时第一承载框内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右侧和第二承载框上均设置有第二电动水阀,且第二电动水阀贯穿第一承载框的右侧和第二承载框的左侧,同时左侧第二电动水阀的左侧和右侧第二电动水阀的右侧通过管箍分别与输送管道和连接管道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贯穿箱体的上侧,且连接管道的末端与储水箱的右侧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冷却扇和出气孔,且出气孔开设在箱体上。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通过第一螺栓与箱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板等距离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承载框与第二承载框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且第一承载框的结构与第二承载框的结构相同,同时第一承载框与第二承载框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螺栓与第一承载框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且第二螺栓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动水阀设置有两个,且2个第二电动水阀反向对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双毛细管的制冷系统的换气结构,
(1)设置有第一承载框和第二承载框,双毛细管可限位在第一承载框与第二承载框之间,以此得到固定,从而方便后续的冷却工作;
(2)设置有储水箱、第一电动水阀和连接管道,打开第一电动水阀后,水可进入到储水箱内,冷却后的水可通过连接管道回到储水箱内,以此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
(3)设置有冷却扇和连接管道,连接管道内的水可在冷却扇的作用下进行冷却,从而方便后续的循环使用,且冷却扇可起到换气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和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和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092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