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606050.9 | 申请日: | 2019-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772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闻勤;何怡燕;王亚;邵竹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庆供电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B1/56 | 分类号: | H02B1/56;H02B1/26 |
| 代理公司: | 青岛博展利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87 | 代理人: | 王于海 |
| 地址: | 246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保护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前壁中部置有环形筒,所述环形筒内设置有散热扇,所述环形筒左右两外壁前侧均固定设置有卡杆,所述外壳内靠近卡杆的后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外壳左侧顶部通过铰接件转动连接有盖体,所述盖体左侧设置有子扣,所述外壳右外壁顶部设置有母扣,所述外壳内中部置有检测器本体。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有卡杆和卡槽,可以通过卡杆与卡槽的分离,将环形筒及散热扇抽出,使散热扇可拆卸式安装,可在无需散热及短时间检测状况下,拆卸散热扇,可减少装置总重量,降低装置携带工作强度,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当电力系统中的电力元件(如发电机、线路等)或电力系统本身发生了故障危及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时,能够向运行值班人员及时发出警告信号,或者直接向所控制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以终止这些事件发展的一种自动化措施和设备,一般通称为继电保护装置。
现有的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现有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多采用散热扇散热,但是由于检测器本体与外壳贴合式设置,不利于壳内散热,且散热扇多为固定式设置,在无需散热情况下,增加了装置整体重量,不便于携带等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通过安装有卡杆和卡槽,可以通过卡杆与卡槽的分离,将环形筒及散热扇抽出,使散热扇可拆卸式安装,可在无需散热及短时间检测状况下,拆卸散热扇,可减少装置总重量,降低装置携带工作强度,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包括外壳;
所述外壳前壁中部置有环形筒,所述环形筒内设置有散热扇,所述环形筒左右两外壁前侧均固定设置有卡杆,所述外壳内靠近卡杆的后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外壳左侧顶部通过铰接件转动连接有盖体,所述盖体左侧设置有子扣,所述外壳右外壁顶部设置有母扣,所述外壳内中部置有检测器本体,所述检测器本体通过支杆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器本体顶部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检测器本体顶部右侧设置若干组插线孔;
所述外壳左外壁顶部和底部均焊接有内杆,所述内杆左侧插接于套杆内,所述内杆左端设置有推动板,所述内杆中部外侧缠绕有弹簧,两组所述套杆之间焊接有夹板,所述夹板内侧和外壳左外壁中部均粘贴有防滑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环形筒靠近散热扇的前侧设置有防护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检测器本体设置于外壳内中部且检测器本体处于悬空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弹簧为螺旋结构且弹簧采用2Cr13不锈钢材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夹板为柱形结构且夹板直径为3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通过安装有散热扇和支杆,可以通过支杆使检测器本体处于悬空状态,由散热扇将外壳内的热气排出,加快壳内空气流动,替代现有贴合式设置,提升装置的散热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通过安装有卡杆和卡槽,可以通过卡杆与卡槽的分离,将环形筒及散热扇抽出,使散热扇可拆卸式安装,可在无需散热及短时间检测状况下,拆卸散热扇,可减少装置总重量,降低装置携带工作强度。
3.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继电保护装置,通过安装有夹板和弹簧,在装置运送期间,可手持夹板携带装置,在高空作业时,向外侧拉动夹板的套杆,套杆带动弹簧向外侧运动,将夹板套接于杆状固定物外侧,弹簧张力带动夹板回位,使夹板夹持定位于适当高度,无需单手拿持装置进行检测操作,降低高空作业工作难度,提高装置安全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庆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庆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060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