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细胞共培养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05141.0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367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宝;苏晓彤;王亚宁;李安奇;成功;昝林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1/22;C12N5/077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胞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细胞共培养的装置,涉及细胞培养领域,其是由皿体和皿盖构成,皿体为上开口的中空结构,皿体开口处有皿盖,皿体内有隔离圈,隔离圈将皿体的内部分割为区域Ⅰ和区域Ⅱ,隔离圈内有爬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可同时将牛肌细胞与脂肪细胞接种于爬片及皿底区域,实现两种细胞共培养,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微环境,以便于更好地观察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弥补了单层细胞培养的缺陷;利用上述装置在实现牛肌细胞与脂肪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的同时,又可将爬片上的单类细胞进行收集进行后续转录组及蛋白组的分析处理,以用来研究共培养环境下对肌细胞或脂肪细胞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胞共培养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相较于单层细胞培养技术,为了能够建立更接近体内环境的培养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细胞共培养技术应运而生。细胞共培养又称为复合培养或混合培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共同培养于同一环境中,由于它考虑到活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微环境,弥补了单层细胞培养的缺陷,所以能更好地研究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前,研究细胞共培养的技术主要包括直接接触共培养和间接接触共培养两种。直接接触共培养是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按照一定的接种比例放在同一培养环境中共同混合培养,其缺陷是无法对单类细胞进行后续转录组或蛋白组的分析处理;间接接触共培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分别接种于不同的载体上,然后再将这两种载体置于同一培养环境中,较为典型的方法是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包含上室和下室两部分,其中,上室内盛装上层培养液,下室内盛装下层培养液,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将两种细胞分别接种于上、下室内,由于聚碳酸酯膜具有通透性,上、下层的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互相扩散,而细胞本身无法通过,所以可以用来研究两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但同时也存在的问题是:(1)Transwell培养系统上下室以聚碳酸酯膜相隔,为防止细胞穿过,共培养中要选用0.4微米孔径的膜,会影响细胞分泌因子的通过和作用时间;(2)不易对上下室细胞进行较为直观地观察和后续操作;(3)价格昂贵。
牛肉中的脂肪类型主要包括两种: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其中,肌内脂肪是形成牛肉大理石花纹的物质基础,肌内脂肪含量可以改善牛肉的风味、多汁性和嫩度,是衡量牛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大理石纹牛肉中,肌细胞与脂肪细胞交杂分布,两种细胞通过直接接触,自分泌或旁分泌一些细胞因子,相互调控生命进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牛肌细胞与脂肪细胞共培养的装置,旨在解决单独培养肌细胞与脂肪细胞,而忽略了活体中肌细胞与脂肪细胞的相互作用,不能全面解析大理石纹牛肉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是由皿体和皿盖构成,所述皿体为上开口的中空结构,皿体开口处设有皿盖,皿体的内部设有隔离圈,隔离圈为上下开口的中空结构,隔离圈将皿体的内部分割为区域Ⅰ和区域Ⅱ,隔离圈的内部为区域Ⅰ,隔离圈与皿体之间为区域Ⅱ,隔离圈的内部设有爬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皿体和隔离圈均为圆柱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皿体的直径60mm,隔离圈的直径为35mm,爬片为24mm*24mm的盖玻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可同时将牛肌细胞与脂肪细胞接种于爬片及皿底区域,实现两种细胞共培养,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微环境,以便于更好地观察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弥补了单层细胞培养的缺陷;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细胞共培养装置在实现牛肌细胞与脂肪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的同时,又可将爬片上的单类细胞(肌细胞或脂肪细胞)进行收集进行后续转录组及蛋白组的分析处理,以用来研究共培养环境下对肌细胞或脂肪细胞的作用,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探究肌细胞与脂肪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051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绝缘骨架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用于连铸管件连接的接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