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盲区探测的视野补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94937.0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323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蔡世民;宇文超;谭明伟;孙连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0 | 分类号: | B60R1/00;B60Q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盲区 探测 视野 补充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盲区探测的视野补充系统,属于驾驶辅助技术领域。所述视野补充系统包括设于汽车右前角的右前角毫米波雷达,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布置角度、所述汽车右转时的转向角度以及二分之一的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三者之和至少为180°。所述布置角度为毫米波雷达的探头的中轴线与汽车X向之间的夹角。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加装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方案,使得汽车在进行右转主道变换辅道的过程中,位于车辆右前角的右前角毫米波雷达可以有效探测辅道后方车辆状态,对传统盲区探测系统进行有效场景补充,减小车侧盲区,提升用户驾乘体验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驾驶辅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盲区探测的视野补充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ISO 17387标准,盲区探测系统(BSD)定义的视野盲区为:纵向——以驾驶员95%眼椭圆位置至车后3m区域;横向——车侧(不含外后视镜)0.5m至3m的区域;对于变道辅助功能(LCDA),则盲区范围需纵向扩展至车后70m。当汽车沿主路行驶需要右转时,需要先变换至右转专用道,但是有时辅道为右转专用道,而主道和辅道之间会设有1.5m宽的树篱隔离带。传统盲区探测系统的雷达是安装在车辆的两个后角位置,此场景超出车后雷达的视野探测范围,此外此场景还有隔离带中的树木遮挡,更加限制了对辅道路况的探测。这样变道前无法通过外后视镜和盲区探测系统明确给出辅道后方的车辆状况,只有在车辆进入辅道前,通过驾驶员回头观察确认,因此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和驾乘的安全性。
因此,亟待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盲区探测的视野补充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盲区探测的视野补充系统,对传统盲区探测进行视野补充,提高用户驾乘体验和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汽车盲区探测的视野补充系统,包括设于汽车右前角的右前角毫米波雷达,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布置角度、所述汽车右转时的转向角度以及二分之一的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三者之和至少为180°。
作为优选,所述布置角度为毫米波雷达的探头的中轴线与汽车X向之间的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汽车右转的转向角度范围为[30°,40°],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至少为140°,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布置角度范围为[70°,80°]。
作为优选,所述汽车右转的转向角度为35°,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布置角度至少为75°。
作为优选,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大于等于70m。
作为优选,所述视野补充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汽车左前角的左前角毫米波雷达、设于所述汽车右后角的右后角毫米波雷达以及设于所述汽车左后角的左后角毫米波雷达;所述左前角毫米波雷达、所述右后角毫米波雷达、所述左后角毫米波雷达以及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右后角毫米波雷达和所述左后角毫米波雷达的布置角度均设为45°,且二者的探测范围能够部分重叠。
作为优选,所述汽车前端的中间设置前向毫米波雷达。
作为优选,所述前向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至少为90°,且所述前向毫米波雷达的探头的中轴线与汽车X向相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前向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与所述右前角毫米波雷达和所述左前角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部分重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949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泡沫混凝土浇筑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叉车平衡重与后桥总成的合装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