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作气密性高的超细玻璃粉用卧式滚筒混料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70534.2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52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尹嘉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虹普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7/08 | 分类号: | B01F7/08;B01F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李寰 |
地址: | 21240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作 气密性 玻璃粉 卧式 滚筒 混料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作气密性高的超细玻璃粉用卧式滚筒混料机,包括混料机主体、电机、插头、密封橡胶圈和弹性橡胶片,所述混料机主体的内部左侧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操作按钮,且混料机主体的内部左侧中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混料机主体的左侧壁下端设置有插头,所述混料机主体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混料箱,所述混料箱的前端侧壁的下端中间位置处焊接有出料开关且出料开关的底端设置有抑尘装置。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套筒、第一弹簧、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避免了料箱内容易残留有原料,对原料的使用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的问题,且该装置也设置有抑尘装置,借此避免了工作人员在包装玻璃粉容易将激起的扬尘吸入至肺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料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制作气密性高的超细玻璃粉用卧式滚筒混料机。
背景技术
混料机是一种用来将原料均匀混合的机器,通常由容器、旋转叶片和动力控制系统组成,通过动力系统为旋转叶片提供动力,容器内的原料在旋转叶片的作用下旋转,借此将原料进行均匀的混合,在对玻璃粉进行混料作业时,离旋转叶片距离越近的原料受力较小,旋转叶片对原料进行混合时可能会导原料堆积在叶片与转轴的连接处或沾附在叶片上,从而导致混料机的内部的原料难以完全倒出,料箱内容易残留有原料,从而可能使不同批次的原料相互混合,对原料的使用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亟需一种制作气密性高的超细玻璃粉用卧式滚筒混料机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气密性高的超细玻璃粉用卧式滚筒混料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混料机的内部的原料难以完全倒出,料箱内容易残留有原料,从而可能使不同批次的原料相互混合,对原料的使用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作气密性高的超细玻璃粉用卧式滚筒混料机,包括混料机主体、电机、插头、密封橡胶圈和弹性橡胶片,所述混料机主体的内部左侧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操作按钮,且混料机主体的内部左侧中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混料机主体的左侧壁下端设置有插头,所述混料机主体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混料箱,所述混料箱的前端侧壁的下端中间位置处焊接有出料开关且出料开关的底端设置有抑尘装置,且混料箱的上部套设有密封盖板,所述混料箱的中部通过轴承固定安装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左端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传动轴的中部表面通过轴承固定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焊接有第二搅拌叶片和第一搅拌叶片,所述套筒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密封橡胶圈与传动轴的左右两边固定连接,所述套筒的内部上下两端从左至右依次焊接有第一限位板,且传动轴的中部表面与第一限位板对应位置处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板,且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通过第一弹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抑尘装置包括安装底座、第一支撑杆、第二弹簧、第二支撑杆、卡块、齿轮、第三弹簧、弹性橡胶片,所述安装底座的内部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右端通过第二弹簧与安装底座的内部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底座的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卡块,且安装底座的内部下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通过第三弹簧与安装底座的内部左侧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杆与安装底座的左右侧壁的外表面之间皆设置有弹性橡胶片,所述安装底座内部前后两侧的中端分别通过转轴固定安装有齿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和第二支撑杆的顶端皆设置有齿槽,所述齿轮分别与上下齿槽相互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搅拌叶片和第二搅拌叶片呈轴对称设计,且第二搅拌叶片的右端与第一搅拌叶片的左端所处的位置即出料开关的安装位置,所述第一搅拌叶片和第二搅拌叶片的半径大小小于传动轴到混料箱前后侧边的距离大小。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呈上下交互式设计,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皆大于安装底座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板设计呈圆弧形,且第一限位板左右侧边的间距大小大于第二限位板的宽度大小。
优选的,所述操作按钮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操作按钮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插头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虹普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虹普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705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