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拉伸缠绕膜边料的高效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564841.X | 申请日: | 2019-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52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柏文富;孙彩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耐力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B17/04 | 分类号: | B29B1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1608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伸 缠绕 膜边料 高效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伸缠绕膜生产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伸缠绕膜边料的高效回收装置,包括收料箱、切割件和风机,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隔断件,隔断件固定连接在收料箱内侧壁上,隔断件自上而下向远离其所在侧壁的一侧倾斜设置,隔断件对称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收料箱内侧壁上,隔断件将收料箱分为上、下连通的两个腔体,分别是位于上方的切割腔和位于下方的回收腔,切割腔内连接有切割件,在收料箱上表面还开设有收料口,回收腔与风机通过管道连通,回收腔侧壁上还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风机相对。隔断件将回收腔内的大部分气流阻挡,使切割腔内的气流减少,实现了减小风机吸力使边料摆动不易下落至切割件处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伸缠绕膜生产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伸缠绕膜边料的高效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拉伸缠绕膜是在常温下利用机械拉伸装置或手工将薄膜强行拉伸所产生的变形应力将货物裹紧便于运输贮藏的一种包装方式,由于拉伸缠绕膜具有拉伸性能好、耐撕裂、抗穿透性强、透明度高、自粘性佳以及回缩率高、包装紧密、不会松散等特点,使得其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原料、化肥、食品、机电产品、轻纺制品等单件或托盘包装和其他捆扎包装领域,因此拉伸缠绕膜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包装物的需要切割成不同尺寸,而切除后剩下的大量的边料是对原材料的一种浪费。
现有技术的拉伸膜边角料回收装置包括传送装置、压紧装置、切割装置和回收装置,传送装置将切割剩余的边角料传送到压紧装置,压紧装置将收集后的边角料输送到切割装置中,切割装置包括切刀和切轮,切刀和切轮将边角膜切割,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和风机,切割装置位于回收箱内,被切割装置切割后的边料落入到回收箱内然后通过风机收集,然后重新加入到上料筒内,因此实现了对边料的回收利用。
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切割装置将拉伸膜粉碎后通过风机收集,风机工作的同时切割装置也在进行对边料的切割工作,切割装置内的空气从下料口进入,流经切割处进入风机,而风机的吸力会使得质量较轻的边料摆动,从而使部分边料无法到达切割装置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拉伸缠绕膜边料的高效回收装置,实现了减小风机吸力对边料下料的影响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拉伸缠绕膜边料的高效回收装置,包括收料箱、切割件和风机,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隔断件,隔断件固定连接在收料箱内侧壁上,隔断件自上而下向远离其所在侧壁的一侧倾斜设置,两个隔断件对称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收料箱内侧壁上,隔断件将收料箱分为上、下连通的两个腔体,分别是位于上方的切割腔和位于下方的回收腔,切割腔内连接有切割件,在收料箱上表面还开设有收料口,回收腔与风机通过管道连通,回收腔侧壁上还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风机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边料从收料口首先进入到位于切割腔内,切割件将边料进行粉碎成废料,废料进入到回收腔内在风机吸力的作用下通过管道被收集,由于进风口设置在回收腔侧壁上与风机相对,并且隔断件将回收腔内的大部分气流阻挡,因此在风机回收废料时的气流主要在回收腔内流动,实现了减小风机吸力使边料摆动不易下落至切割件处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收料口为三角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后的边料沿着三角形的一个角下落到收料箱内,边料下料的角所在的两条边对边料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边料能够沿收料口顺利地进入到收料箱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收料口下方固定连接有导向通道的,导向通道的下端口延伸至切割件的切割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边料从收料口进入后能够沿导向通道下落到切割件处被切割,由于导向通道的周面是密封的,因此减小了风机吸力对位于导向通道内的边料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切割腔侧壁上还开设有通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耐力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耐力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648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