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圆筒电磁加热单线圈双加热体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560929.4 | 申请日: | 2019-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25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安;张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兴安 | 
| 主分类号: | F24H1/12 | 分类号: | F24H1/12;F24H9/18;F24H9/20 | 
| 代理公司: | 齐齐哈尔鹤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7 | 代理人: | 果浯溪 | 
| 地址: | 161005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圆筒 电磁 加热 线圈 装置 | ||
一种液体圆筒电磁加热单线圈双加热体装置,属于电磁加热技术领域;包括圆筒外壳、金属内加热管、金属外加热管、绝缘保温层、电磁线圈、连接筒、密封盖和电磁控制板,圆筒外壳内部依次设有金属外加热管、绝缘保温层和金属内加热管,电磁线圈缠绕在绝缘保温层上由通线管伸出后与电磁控制板连接。固定电功率同一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作用在两侧加热体上产生的涡流,比以往的单侧加热体产生的涡流热量明显增加,对液体加热量效率进一步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圆筒电磁加热单线圈双加热体装置,属于电磁加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圆筒电磁加热技术多为单线圈单加热体,这种形式的加热损失了线圈的另一面磁场,即线圈只对一侧的加热体起到涡流加热作用,线圈另一侧的磁场由于没有加热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少液体电磁加热同等功率下的不必要浪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圆筒电磁加热单线圈双加热体装置,是更加高效的筒式电磁加热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电磁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圆筒式单线圈内外侧都增加筒式加热体,使其线圈产生的磁场均能在内外加热体上产生涡流,使内外加热体都能产生热量,使在电磁控制主板不改变电压,电流及电功率的前提下,得到筒式单线圈两侧加热体的热量,使筒式液体单线圈双加热体电磁加热效率有效提高。
一种液体圆筒电磁加热单线圈双加热体装置,包括圆筒外壳、金属内加热管、金属外加热管、绝缘保温层、电磁线圈、连接筒、密封盖和电磁控制板,圆筒外壳内部依次设有金属外加热管、绝缘保温层和金属内加热管,电磁线圈缠绕在绝缘保温层上由通线管伸出后与电磁控制板连接。
圆筒外壳下端开设有通孔,圆筒外壳上端设有入水口,圆筒外壳下端通孔处固定连接有连接筒,连接筒底部与圆筒外壳底部平齐,其上开设有通孔,连接筒下部侧壁设有漏水口,连接筒内壁上部设有内螺纹。连接筒底部的通孔处固定连接金属内加热管,金属内加热管为管状。金属外加热管为管状,金属外加热管底部设有内环,连接筒上端面与金属外加热管内环平齐固定连接。绝缘保温层呈圆筒形,绝缘保温层筒体两端设有外螺纹,绝缘保温层上端设有密封盖,密封盖为上端密封且下端设有内螺纹的圆筒,密封盖下端设有外沿,密封盖下端外沿与金属外加热管上部固定连接,绝缘保温层上端与密封盖螺纹连接,绝缘保温层下端与连接筒螺纹连接。通线管设在圆筒外壳一侧壁的上端。
通线管采用绝缘耐高温耐腐蚀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固定电功率同一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作用在两侧加热体上产生的涡流,比以往的单侧加热体产生的涡流热量明显增加,提高了电磁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液体流向示意图。
图中标号:
1、金属内加热管,2、圆筒外壳,3、金属外加热管,4、绝缘保温层,5、电磁线圈,6、通线管,7、电磁控制板,8、连接筒,9、密封盖,10、漏水口,11、入水口,12、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液体圆筒电磁加热单线圈双加热体装置,包括圆筒外壳2、金属内加热管1、金属外加热管3、绝缘保温层4、电磁线圈5、连接筒8、密封盖9和电磁控制板7,圆筒外壳2内部依次设有金属外加热管3、绝缘保温层4和金属内加热管1,电磁线圈5缠绕在绝缘保温层4上由通线管6伸出后与电磁控制板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兴安,未经张兴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609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欧几何辅助演示教具
- 下一篇:有孔物体固定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