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密度固体颗粒输入高密度金属液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58046.X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64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俞建秋;黄伟萍;杨钊;罗佳;文利伟;陈正球;饶红;张代强;任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绵阳铜鑫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3/18 | 分类号: | F27D3/18;C21C7/076;C22B9/10;C22B15/14 |
代理公司: | 绵阳市博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5 | 代理人: | 黎仲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度 固体 颗粒 输入 高密度 金属 液体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密度固体颗粒输入高密度金属液体的装置,包括料仓、精练炉,所述料仓顶部设有进料斗,底部收缩成一圆锥部,所述圆锥部底部设有出料口,还包括星形给料机、三通状的混合管、压缩空气总管、输料管;所述圆锥部外壁设有振动器;混合管用于输入料仓内的物料和压缩空气,并将混合物经输料管送入精炼炉底部。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控制低密度固体颗粒的流量,并结合压缩空气将低密度的固体颗粒直接送入炉子底部,充分与金属液体中沉于炉底的杂质发生反应,固体颗粒上浮过程与金属液体中的杂质充分反应或吸收,解决了大密度杂质难以排除的问题。输料管可移动,从而能在炉内均匀投入固体颗粒,使固体颗粒利用率较高,除杂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精炼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低密度固体颗粒输入高密度金属液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铜火法精炼是在熔融高温条件下,除去矿产粗铜和再生铜中的硫、铁、铅、锌、镍、砷、锑、锡、镁和氧等杂质,产出火法精铜的火法炼铜过程。
造渣是炼钢炼铁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炼钢和炼铁要使得钢中的杂质降低,这些杂质被分离出来后进入熔渣,因为熔渣比重轻,飘浮在钢水上面,就比较容易除去。另外熔渣还可以保护钢水不和大气直接接触。造渣就是在炼钢过程中加入称为颗粒,如造渣剂的炼钢物质,比如氟化钙或氧化钙等,以便形成炉渣。
钢与铁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含杂质量不同.在炼钢过程中要降低含碳量,还要降低硫,磷等的含量,这就需要通过“造渣”来将它们以炉渣的形式排除。
传统加颗粒都是采用人工用铁锹或改装过的叉车直接向精炼炉内加,精炼炉内为金属液体如铜液、钢液等,我们此处以铜液为例,存在的缺陷是:1、加入的固体颗粒密度低于铜液密度,固体颗粒会直接浮在铜液表面,靠铜液翻滚与之接触发生反应,速度较慢;2、加入的颗粒几乎在一个地方或局部地方没办法均匀分布在整个炉子里面,靠压缩空气管搅动使其均匀,速度慢,利用率低。一般,我们这里所指的固体颗粒如造渣剂、还原剂、添加剂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能有效使固体颗粒与铜液反应,加入固体颗粒均匀、反应速度快,利用率高的低密度固体颗粒输入高密度金属液体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低密度固体颗粒输入高密度金属液体的装置,包括料仓、精练炉,所述料仓顶部设有进料斗,底部收缩成一圆锥部,所述圆锥部底部设有出料口,进料斗底部设有控制物料流量的进料阀,出料口底部设有控制物料流量的出料阀,还包括一星形给料机、一三通状的混合管、一压缩空气总管、一输料管;
所述圆锥部外壁设有一用于振动圆锥部的振动器;
所述混合管包括直管段和与直管段垂直的支管段;
所述支管段经星形给料机连接料仓的出料口,用于输入料仓内的物料,所述直管段一端经高压软管连接压缩空气总管,用于输入压缩空气,直管段另一端经高压软管连接输料管,所述输料管水平设置,一端与混合管的直管段连接,一端伸入精炼炉,并向下弯折至精炼炉内底部,输料管下方设有带动其运动的滚轮车。
作为优选:所述压缩空气总管一端用于连接空气压缩机,另一端经三通连接第一压缩空气支管、第二压缩空气支管,第一压缩空气支管用于连接直管段,第二压缩空气支管经三通连接第三压缩空气支管和第四压缩空气支管,其中第三压缩空气支管连通料仓,且压缩空气总管、第二压缩空气支管、第四压缩空气支管上设有进气阀,压缩空气总管、料仓上设有压力表,料仓上还设有安全阀。
作为优选:所述出料口和星形给料机间设有观察物料流量的视窗。
作为优选:所述高压软管为高压橡胶管或耐磨喷砂管。
作为优选:所述输料管表面敷有耐火材料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绵阳铜鑫铜业有限公司,未经绵阳铜鑫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580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