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池养鱼鱼粪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37182.0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96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韦秀丽;龙翰威;王冰;高立洪;邓顺华;李佩原;郑吉澍;王玉海;王月巍;高嘉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凯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6 | 分类号: | C02F11/126;B01D33/50;B01D33/11;C02F9/14;C02F103/2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春艳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池 养鱼 污水处理 循环 利用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水养鱼鱼粪污水浓缩装置及循环水养鱼粪污浓缩回用系统,在机架上转动连接有转鼓,转鼓上分布有滤水孔,转鼓通过电机带动转动,转鼓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该开口端为进水端,转鼓的上方设置有吹气装置和喷淋管,吹气装置与空压机或高压气罐相连,吹气装置向转鼓内吹气,喷淋管的下侧设置有若干朝向转鼓内喷水的喷水口或喷水头,转鼓的中心轴为空心轴,在中心轴上设置有接粪斗,接粪斗的底端与中心轴联通,其顶端开口处旋转到最上方时正好能位于吹气装置和喷淋管下方;接粪斗内的粪污从中心轴远离进水端的一端排出。能使得鱼粪污水浓度进一步提高,能达到>5%,用水量少,后续生化处理能耗低,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池养鱼鱼粪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属于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循环水养鱼密度大,饵料投喂量平均在1%-1.2%之间,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粪污及残饵,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增大循环水量和增加换水量的方法清除鱼池粪污和残饵,大量的污水经过微滤机过滤后进行好氧处理,处理后的尾水用于种菜或人工湿地净化,最后达标排放。
因污水量大,处理过程能耗高,且设施容量大,建设投资高,水资源浪费较大,这些问题综合影响循环水养鱼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能更好的降低好氧处理能耗,降低处理成本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池养鱼鱼粪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实现种养封闭循环,污染物零排放,鱼菜共生,经济效益好,生化处理高效,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鱼池养鱼鱼粪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鱼池,所述鱼池底部鱼粪污水排入鱼粪收集池,所述鱼池的中上部设置有池面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面排口与所述微滤机相连,所述微滤机出来的清水进入紫外线消毒机消毒,消毒后的水进入沸腾式移动床生物滤器,从所述沸腾式移动床生物滤器出来的水回到鱼池,所述微滤机的反冲洗水进入鱼粪收集池;
所述鱼粪收集池内的污水进入鱼粪转鼓浓缩机进行浓缩,所述转鼓浓缩机出来的清水进入回水池,所述鱼粪转鼓浓缩机出来的浓缩液进入厌氧发酵池,从所述厌氧发酵池出来的水进入第一好氧池,然后再依次进入沉淀池和生物滤池,从所述生物滤池出来的水进入尾液池,所述尾液池的水进入蔬菜栽培系统;
所述蔬菜栽培系统包括肥水池、水肥一体系统和蔬菜栽培区,所述尾液池的水泵入肥水池,所述肥水池的出水进入水肥一体系统进行营养调配或直接去蔬菜栽培区,所述水肥一体系统的出水进入蔬菜栽培区,经过所述蔬菜栽培区循环利用过滤净化的多余的水回流到回水池;
所述回水池的水进入第二好氧池,所述第二好氧池的出口与紫外线消毒机相连,所述紫外线消毒机的出口与过滤装置相连,经过所述过滤装置过滤的水回到鱼池。
采用上述方案,鱼粪污水收集有两条路线,一是鱼池水位中上部的粪污残饵通过池面排口进入微滤机进行过滤,其反冲洗液排入鱼粪收集池;二是鱼池底部的粪污残饵水通过粪污收集器收集后排放到鱼粪收集池。
鱼池水位中上部的粪污残饵通过微滤机过滤后,清水进入紫外线消毒机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包括对紫外线技术破坏力敏感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种群谱系。然后进入沸腾式移动床生物滤器去除去除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最后回到鱼池。
鱼粪收集池内的污水进入鱼粪转鼓浓缩机进行浓缩,至TS3-5%的浓度后依次经过厌氧、好氧、沉淀、生物过滤处理,去除CODcr90%以上,最终BOD5<5mg/L,亚硝酸盐含量<0.2mg/L,鱼粪残饵被充分转化为硝态氮、无机盐等蔬菜能吸收利用的物质。然后水进入尾液池。
经生化处理后的尾液,泵入肥水池,监测水中营养成分,如果满足蔬菜种植需求,可以直接用于蔬菜种植区的蔬菜栽培,如果不满足可送到水肥系统进行营养调配,再用于蔬菜栽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凯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凯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371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电源及汽车
- 下一篇:形成PO防腐内衬用筒状设施旋转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