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经皮肾镜术中的扩张鞘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36610.8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25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宗旸;曾家顺;梅俊卿;陈红;陆国权;吴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宗旸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谷孝东 |
地址: | 550005 贵州省贵阳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经皮肾镜术 中的 扩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经皮肾镜术中的扩张鞘管,包括有插入端,双头接头、连接管套和鞘管本体,插入端的前端部可与肾集合系统相通,其尾端与双头接头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双头接头的后端套接有连接管套,在连接管套的外周设有卡接凸环,鞘管本体为一端开口的管体结构,在鞘管本体的开口端管壁上设有与卡接凸环相匹配的卡位凹环,并在鞘管本体中设有连接把手,鞘管本体通过卡位凹环与连接管套中的卡接凸环相配合,实现鞘管本体与连接管套可拆卸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扩张鞘管,具有结构简单,设计新颖,操作使用方便,方便调节扩张鞘管的长度,以满足不同患者使用需求,有利于排石,安全可靠,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医疗器械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经皮肾镜术中的扩张鞘管。
背景技术
肿瘤科和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一样,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分为肿瘤内科、肿瘤放射治疗科和肿瘤外科等,而对于提供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会根据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随着医学微创技术的发展,经常需要采用穿刺的方法进行临床操作,经皮肾镜术是一种新的医疗技术,经皮肾镜手术是现代泌尿系结石治疗的重要方法,可以确切的击碎、取出结石,恢复泌尿系统的通畅。它是处理结石的终极手段,是处理复杂结石的主要方法,也可以用来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肾盂肿瘤等其他疾病。经皮肾镜手术主要适用于2cm以上的肾结石、体外碎石无效或伴有明显肾积水的2cm以下的肾结石,以及部分输尿管上段的大结石。手术仅在腰部有一个小切口。通过此切口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将结石击碎取出。而经皮肾穿刺及通道的建立是经皮肾镜取石成功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步骤,通道建立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手术的成败。正确的穿刺通道可提高结石清除率,快速、准确的建立穿刺通道可减少出血和避免周围器官损伤。穿刺通道的选择要利于更大范围摆动输尿管镜以使单个工作通道处理尽量多的结石,有利于顺行放置管体并尽可能地减少通道在肾实质的长度,最终达到减少创伤和残石率的目的,而扩张通道鞘是穿刺中用到的主要器械。
目前的经皮肾镜扩张鞘为一普通直管,其长度一般都在20cm左右,为一体结构,其长度不能调节,当需要对患者进行翻身,或者是由于患者的体形不同,其插入的深度也不同。这样,针对不同的患者,由于扩张鞘管的长度固定不变,一是不利于排石,二是给患者进行翻身,容易碰到扩张鞘管,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针对现有的经皮肾镜扩张鞘管结构,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改进,一是方便不同患者使用,有利于排石及防止出现积液回流问题,二是方便医生进行操作,针对不同情况,方便调节其长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方便调节扩张鞘管的长度,满足不同患者使用需求,有利于排石的扩张鞘管,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经皮肾镜术中的扩张鞘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经皮肾镜术中的扩张鞘管,包括有插入头端,双头接头、连接管套和鞘管本体,所述插入头端的前端部可与肾集合系统相通,所述插入头端的尾端与所述双头接头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双头接头的后端套接有连接管套,在所述连接管套的外周设有多组呈圆环状的卡接凸环,多组卡接凸环向所述连接管套的内端呈逐渐收缩结构式倾斜设置,所述鞘管本体为一端开口的管体结构,在所述鞘管本体的开口端管壁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凸环相匹配的卡位凹环,并在所述鞘管本体的密封端设有连接把手,所述鞘管本体的开口端通过卡位凹环与连接管套中的卡接凸环相互配合,实现所述鞘管本体与连接管套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肾镜术中的扩张鞘管,其中在所述鞘管本体的开口端内壁上还设有呈圆环状的卡位部,所述卡位部为弹性件,可与所述连接管套之间接触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皮肾镜术中的扩张鞘管,其中所述卡接凸环设有3~5组,各组卡接凸环为等间隔均匀分布于所述连接管套的外周表面上,所述卡接凸环倾斜方式与连接管套的外壁之间横截面形成角度为5~10度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宗旸,未经刘宗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366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