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交通洞口过渡段结合防护型声屏障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31033.3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12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史海欧;贺利工;罗辉;林良栋;罗燕萍;熊安书;何建梅;蔡昭武;余珏;马天生;陈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8/00 | 分类号: | E01F8/00;E01F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 |
地址: | 5100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交通 洞口 过渡 结合 防护 屏障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洞口过渡段结合防护型声屏障。轨道交通洞口过渡段结合防护型声屏障的结构如下:包括有骨架以及辅助配件,骨架包括有门型框架以及檩条,檩条与门型框架固定连接,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骨架,辅助配件包括有防护网以及声屏障。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封闭式结构设计,在骨架上设置了具有吸声隔声功能的声屏障,其满足了列车出入洞口段的降噪需求。骨架的顶部镂空部分设置防护网组成封闭结构加强了洞口段安全防护。因防护网采用网状结构,其具有较高的通透性,由此构成封闭式防护型声屏障不用另外设置通风排烟装置、采光装置,就可以满足列车出入洞口段的防护需求以及车辆行驶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防护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洞口过渡段结合防护型声屏。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于线路敷设方式,城市中心区普遍采用地下线,在郊区或出入车辆段线多采用高架线或地面线。地下线与地面线之间采用洞口过渡段进行过渡连接。
洞口过渡段由凝土挡板形成U型槽敞开结构,构成U型槽的混凝土挡板高出地面约1米。
当洞口过渡段不能避免地在道路或靠近建筑物设置时,因道路上的社会车辆、行人及建筑物人员临近洞口过渡段,对出入洞口的列车运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非法人员进入、落物、抛物等。然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对洞口过渡段进行保护的措施。
另外,洞口过渡段为敞开结构U型槽,其敞开结构无法实现降噪,行驶的车辆在进出洞口过渡段时,其会对周边环境带来噪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洞口过渡段为敞开式结构而存在的列车行驶安全性较低,行驶车辆容易造成噪声污染等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洞口过渡段结合防护型声屏障,该轨道交通洞口过渡段结合防护型声屏障包括:具有承载能力的骨架,所述骨架包括有门型框架以及檩条,所述门型框架沿轨道交通洞口过渡段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檩条与所述门型框架连接并形成有具有承载能力的骨架;辅助配件,所述辅助配件包括有用于进行排烟、透光和对高空落物进行阻挡的防护网以及具有吸声降噪功能的声屏障,所述声屏障设置在骨架的两侧,所述防护网设置于所述骨架的顶部,所述防护网与所述声屏障连接。
优选地,所述门型框架包括有用于与轨道交通洞口过渡段的混凝土挡板连接的直立段、顶段以及设置于所述直立段与所述顶段之间的过渡弧形段;所述声屏障设置于所述骨架结构中由所述直立段以及所述过渡弧形段构成的侧面上,所述防护网设置于所述骨架结构中由所述顶段构成的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檩条与所述门型框架的顶段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门型框架之间装配有所述声屏障。
优选地,所述门型框架为H型钢门型框架,所述门型框架为拼装式结构。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门型框架之间的间隔在1.8-2.2m之间;所述檩条于所述门型框架的过渡弧形段上,所述檩条沿垂直于轨道交通洞口过渡延伸方向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檩条之间的间隔在0.8-1.2m之间。
优选地,所述顶段为弧形段。
优选地,所述防护网为不锈钢钢丝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310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装置
- 下一篇:多旋翼飞行技能训练教学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