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层布置的余热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22111.3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37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许润成;纪烈勇;姚旦;臧全忠;金苏清;高燕飞;张俊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盛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11/02 | 分类号: | F01K11/02;F01K23/10;F01D15/10;F02C6/00;F22B1/18;F22B37/12;F22D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领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2 | 代理人: | 黄宇 |
地址: | 200065 上海市普陀***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层 布置 余热 发电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层布置的余热发电系统,按系统的运作流程依次为燃气轮机、第一发电机、余热锅炉、第一变压器、加热管、蒸汽轮机、凝汽器、第二发电机、第二变压器和电网,燃气轮机上安装有天然气入口,燃气轮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发电机相连接且另一端与余热锅炉相连通,燃气轮机与第一变压器相连接,加热管内置于余热锅炉内且通过管道与蒸汽轮机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对余热锅炉的发电系统进行了改进,对余热锅炉内的加热管进行分层布置可以在对水进行加热推动蒸汽轮机工作的同时,对余热锅炉内达不到将水进行蒸汽化的部分的热量进行利用,设置有配合加热管使用的备用加热管,可以对水进行预热处理,提高了加热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发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分层布置的余热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余热发电是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余热发电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余热发电的重要设备是余热锅炉。它利用废气、废液等工质中的热或可燃质作热源,生产蒸汽用于发电。由于工质温度不高,故锅炉体积大,耗用金属多。用于发电的余热主要有:高温烟气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废气、废液余热,低温余热(低于200℃)等。此外,还有用多余压差发电的;例如,高炉煤气在炉顶压力较高,可先经膨胀汽轮发电机继发电后再送煤气用户使用,而通过锅炉余热进行发电的方式为常见的余热发电的方式。
然而,现有的余热锅炉发电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为了提高余热锅炉的加热效果,往往将内部含有水的加热管安装在锅炉的较高温区域内以提高锅炉的加热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余热锅炉内的很大一部分热量被浪费,对于热量的利用率不高。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层布置的余热发电系统,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层布置的余热发电系统,按系统的运作流程依次为燃气轮机、第一发电机、余热锅炉、第一变压器、加热管、蒸汽轮机、凝汽器、第二发电机、第二变压器和电网,所述燃气轮机上安装有天然气入口,所述燃气轮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发电机相连接且另一端与余热锅炉相连通,所述燃气轮机与第一变压器相连接,所述加热管内置于余热锅炉内且通过管道与蒸汽轮机相连接,所述蒸汽轮机下方设置有凝汽器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二发电机相连接,所述第二发电机与第二变压器相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与第二变压器通过电缆与电网相连接;
所述加热管包括主加热管和位于主加热管上方的辅加热管,所述主加热管的入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有给水泵且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蒸汽轮机相连接,所述给水泵的一侧连接有入水管,所述辅加热管的入水端与给水泵相连接且出水端连接有备用水箱,所述备用水箱通过管道连接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通过管道与主加热管相连接,所述增压泵与主加热管之间设置有电磁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主加热管和辅加热管结构相同且均呈蛇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备用水箱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入水管且一侧设置有出水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备用水箱的表面包裹有保温外垫,所述保温外垫采用聚乙烯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余热锅炉为双层结构且分为主加热仓和辅加热仓,所述主加热管安装在主加热仓内,所述辅加热管位于辅加热仓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方案对余热锅炉的发电系统进行了改进,对余热锅炉内的加热管进行分层布置可以在对水进行加热推动蒸汽轮机工作的同时,对余热锅炉内达不到将水进行蒸汽化的部分的热量进行利用,设置有配合加热管使用的备用加热管,可以对水进行预热处理,并存储引流至余热锅炉内进行二次加热,提高了加热的效率,提高了余热锅炉内热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盛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盛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221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厢式营运货车系固点强度测试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羽绒服门襟兜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