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引线绝缘控制杆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20758.2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00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殷圣彬;陈渝平;张毅;张亮;向洪;魏进福;曾爱澎;刘庆;王磊;田欢;蒋锐;罗乐毅;陈红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02 | 分类号: | H01H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嘉允启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3 | 代理人: | 胡柯 |
地址: | 4000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线 绝缘 控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线绝缘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包括操作杆和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套设于所述操作杆的一端;所述控制部包括连接部和第一操作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套设于所述操作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操作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第一操作部沿所述连接部的径向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操作部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钩形操作端,所述第一操作部用于操作引线至绝缘安全距离。本实用新型的引线绝缘控制杆可以通过第一操作部操作引线至绝缘安全距离,从而增大带电作业人员对带电体的净空距离,解决带电作业过程中隔离开关下桩头引线的摆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线绝缘控制杆。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供电线路带电作业过程中,隔离开关拉开后,因为人为原因或者起风等因素会造成隔离开关下桩头引线的摆动,从而引起引线的相间短路或者对地短路,进而引起检修事故,轻则设备烧坏,重则引起人身事故,因此需要解决带电作业过程中隔离开关下桩头引线的摆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引线绝缘控制杆,用于增大带电作业人员对带电体的净空距离,解决带电作业过程中隔离开关下桩头引线的摆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引线绝缘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包括操作杆4和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套设于所述操作杆4的一端;
所述控制部包括连接部1和第一操作部2,所述连接部1的一端套设于所述操作杆4的一端,所述第一操作部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上,所述第一操作部2沿所述连接部1的径向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操作部2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钩形操作端,所述第一操作部2用于操作引线至绝缘安全距离。
可选的,所述操作杆4采用绝缘材质制成。
可选的,所述控制部包括第二操作部3,所述第二操作部3套设在所述连接部1上、靠近所述操作杆4的一端,所述第二操作部3还包括第二钩形操作端,所述第二操作部3用于将引线间的绝缘距离操作至绝缘安全距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钩形操作端与所述第二钩形操作端相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操作部2沿所述连接部1的径向方向延伸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操作部3沿所述连接部1的径向方向延伸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1的另一端上设置有贯穿螺纹12,所述第一操作部2通过所述贯穿螺纹12套设在所述连接部1上,所述贯穿螺纹12还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操作部2与所述第二操作部3之间的轴向距离。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1的一端通过连接螺纹11套设于所述操作杆4的一端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引线绝缘控制杆可以通过第一操作部操作引线至绝缘安全距离,从而增大带电作业人员对带电体的净空距离,解决带电作业过程中隔离开关下桩头引线的摆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引线绝缘控制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引线绝缘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包括操作杆4和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套设于所述操作杆4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未经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207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拔套管和电压检测机构及生产线
- 下一篇:大面积LED光源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