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09779.4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7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陈日晖;滑帅;程伟;张红玉;王桂琴;鄢丰;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北京市环境卫生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E02D31/00 | 分类号: | E02D31/00;E03F3/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合创非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8 | 代理人: | 于波 |
地址: | 1000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卫生 填埋场雨污 分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装置,包括浇筑于垃圾填埋场两侧的排水渠及铺设于垃圾填埋场上端的防渗膜,所述防渗膜设有多张,防渗膜之间均设有一“U”型结构的排水管,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防渗膜的外侧也均呈设有一“U”型结构的排水管,排水管内部的两侧面上均设有一个以上的螺丝孔,防渗膜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并延伸至排水管内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下压的排水管能有效的将防渗膜的两侧压低,使得雨水能沿着防渗膜表面的弧形面快速的流入排水管中,并顺着排水管流入排水渠中,将雨水快速的排出,避免了积水,且避免了雨水顺着防渗膜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垃圾中,大大的降低了渗滤液的产生,也增加了隔热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填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填埋场雨污分流目的在于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量,降低填埋场运行费用,保证填埋场稳定运行,目前,生活垃圾填埋场雨污分流主要是在垃圾表面铺设防渗膜,但是现在的防渗膜之间的连接不牢固,也不密封,使得雨水能顺着防渗膜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垃圾内部,造成渗滤液的增多,这无疑将会大大增加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的处理负担,增加运营成本,且现在的防渗膜没有隔热功能,使得外界的热量快速的传递到填埋场内部,造成内部垃圾的腐烂,使得渗滤液的增加,同时也会发出剧烈的恶臭,严重影响环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装置,包括浇筑于垃圾填埋场两侧的排水渠及铺设于垃圾填埋场上端的防渗膜,所述防渗膜设有多张,多张防渗膜横向呈排状均匀铺设于垃圾填埋场上端,防渗膜表面均安装一隔热机构,防渗膜宽度方形的两侧均延伸至排水渠上端,防渗膜之间均设有一“U”型结构的排水管,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防渗膜的外侧也均呈设有一“U”型结构的排水管,排水管下端均下压至垃圾中,排水管内部的两侧面上均设有一个以上的螺丝孔,防渗膜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一固定部,固定部均延伸至排水管内部,固定部正对于螺丝孔处均设有一安装孔,安装孔中均热熔固定一固定环,固定环中均设有一螺栓,螺栓一端均插入螺丝孔中,并与螺丝孔螺纹连接,固定部被所述的螺栓贴合压紧于排水管的内侧面上,排水管两端均延伸至排水渠上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排水渠一侧的排水口中均安装一挡板,排水渠内部的水被挡板阻挡,挡板的高度为排水渠深度的2/10,隔热机构包括海绵层和一根以上的金属丝,海绵层均安装于防渗膜的表面上,一根以上的金属丝均轴向安装于海绵层内部,金属丝两端均穿过海绵层,并垂直向下弯曲延伸至排水渠中,并与排水渠内部的水接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排水管位于排水渠上端的一端上均设有一通孔,排水渠的底面正对于通孔处均浇筑固定一螺杆,螺杆上端均穿过通孔,并均螺纹连接一螺母,排水管被所述的螺母锁紧固定于螺杆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防渗膜的中间均高于两侧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排水管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下压的排水管能有效的将防渗膜的两侧压低,使得雨水能沿着防渗膜表面的弧形面快速的流入排水管中,并顺着排水管流入排水渠中,将雨水快速的排出,避免了积水,且避免了雨水顺着防渗膜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垃圾中,同时具有隔热功能,大大的降低了渗滤液的产生,也降低了热量的传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北京市环境卫生监测中心),未经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北京市环境卫生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097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
- 下一篇:一种动力电池软硬结合采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