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率超长单跨距的双向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09205.7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37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徐健;孙淑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25 | 分类号: | H04B10/2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爱迪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1 | 代理人: | 何婷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率 超长 跨距 双向 传输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率超长单跨距的双向传输系统,包括正向传输系统和反向传输系统,二者共用一根光缆,且分别占用一根纤芯;正向传输系统的接收端设有正向远程泵浦单元,反向传输系统的接收端设有反向远程泵浦单元;所述双向传输系统还包括同时为两个方向提供信号放大功能的第一混合远程增益单元和第二混合远程增益单元,其中,正向远程泵浦单元为第二混合远程增益单元提供泵浦光,反向远程泵浦单元为第一混合远程增益单元提供泵浦光。本实用新型中的正反向传输系统均只在接收端设置远程泵浦单元,即可实现四个光放大器的功能,从而实现高速率业务的超长距离光传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率超长单跨距的双向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运营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连接设备数量的增长,产生的数据量随着大幅增长,需要更高的带宽来满足,对网络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条件,需要将这些数据的计算处理汇聚到云端,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传输的需求量也会有很大的增长。从通信发展的角度而言,高速率是光传输网发展的永恒主题,目前,100G是光传输网络的主流技术,我国也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00G WDM/OTN商用传输网络。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带宽的需求呈现出激增的态势,100G已经开始感到吃力;为了缓解数据传输上的压力,以单载波200G/400G为代表的超100G相干传输成为了焦点。从数据中心的速率来看,普遍认为,云计算是从10G开始,到40G再到100G,下一代数据中心将会发展到400G甚至更高速率。
对于2.5G、10G和100G系统,单波入纤光功率可以达10dBm以上,但到了200G、400G等速率,由于采用了16QAM、32QAM和64QAM等更加复杂的编码类型,使得单通道发送入纤光功率降低至10dBm以下,同时接收端的光信噪比(Optical Signal Noise Ratio,简写为OSNR)容限越来越高。如果采用掺铒光纤放大(Erbium Doped FiberAmplifier,简写为EDFA)技术,系统的单跨距传输能力受限较为严重,对于单波400G系统,系统单跨距只能实现30dB,传输距离仅仅150km。如果采用拉曼放大器(Raman Fiber Amplifier,简写为RFA)技术,后向拉曼放大器技术可以对系统的跨距能力改善5dB左右;但随着采用32QAM或64QAM甚至更加复杂的编码方式时,受限于非线性效应和补偿算法受限,此时采用前向拉曼放大器技术时,系统跨距没有明显的得到提升。
因此,对于超200G的高速业务的超长单跨距系统,基于拉曼放大器技术目前仅能实现200km的系统传输,即使采用后向随路遥泵放大器技术也只能实现270km的系统传输。目前有采用前向随旁路遥泵放大器和后向随旁路遥泵放大器技术来进一步提升系统传输跨距,但这些技术会增加专门用于传输泵浦的纤芯,增加系统建设成本和设计的复杂度。因此,目前希望有通过单根纤芯实现超长跨距传输的传输技术,来解决超200G高速率业务实现超300km甚至400km以上的传输问题。鉴于此,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对于超200G高速业务,EDFA放大技术和RFA放大技术的传输跨距不足,遥泵放大技术虽能提升传输跨距,但提升有限,而且会增加专门用于传输泵浦的纤芯,增加系统建设成本和设计复杂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速率超长单跨距的双向传输系统,包括正向传输系统和反向传输系统,所述正向传输系统的接收端设有正向远程泵浦单元10,所述反向传输系统的接收端设有反向远程泵浦单元21;其中,所述正向传输系统和所述反向传输系统的业务信号光采用相同或不同波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092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摄像头装饰组件
- 下一篇:一种设有气密性检测接头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