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顶管背管敷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08948.2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492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邢广成;邱杰杰;李高明;林啸;郭峰;周桥;汪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德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F16L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李新昂 |
地址: | 430022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顶管背管 敷设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顶管背管敷设装置,包括大管,所述大管的外圆周上套接有铁质抱箍,所述铁质抱箍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管底导轮和第二管底导轮,所述铁质抱箍的两侧分别设有小管支撑板和第一方管,所述铁质抱箍的顶部设有第二方管,所述第二方管和所述小管支撑板之间设有小管,所述小管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管底导轮之间设有第三抱箍导轮,该新型顶管背管敷设装置,实现一大一小两根管道并排,且同时穿越一根顶管,解决了管道穿越水泥套管施工困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顶管背管敷设装置。
背景技术
顶管技术是一项用于市政施工的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一般都是垂直地面做工作井,然后用高压液压千斤顶,将水泥或者钢制管道涂抹润滑介质顶入地下。优点在于不影响周围环境或者影响较小,施工场地小,噪音小。彻底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这对交通繁忙、人口密集、地面建筑物众多、地下管线复杂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城市创造一个洁净、舒适和美好的环境。而且能够深入地下作业,这是开挖埋管无法比拟的优点。
但是顶管技术也有缺点,施工时间较长,工程造价高等。而在实际管道安装过程中,经常是多条管道同时安装,如果每根管道都需要单独顶管,会带来施工时间较长,工程造价较高等问题。
由于顶管一般都是深入地下作业,管线容易布置在当地浅表地下水水位以下,因此顶管施工中考虑到管道的抗浮设计,对于保证工程的安全起着巨大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顶管背管敷设装置,能将管道固定在水泥套管内,有效的防止水泥套管内进水将管道浮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顶管背管敷设装置,一种新型顶管背管敷设装置,包括大管,所述大管的外圆周上套接有铁质抱箍,所述铁质抱箍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管底导轮和第二管底导轮,所述铁质抱箍的两侧分别设有小管支撑板和第一方管,所述铁质抱箍的顶部设有第二方管,所述第二方管和所述小管支撑板之间设有小管,所述小管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管底导轮之间设有第三抱箍导轮。
进一步,所述小管设置在所述小管支撑板上,所述第三抱箍导轮靠近所述小管支撑板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铁质抱箍与所述第一方管和所述第二方管通过大弧形板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大弧形板的形状与所述大管的形状相同,且所述大弧形板覆盖在所述铁质抱箍的外表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方管和所述第二方管均可通过膨胀螺栓与水泥套管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方管和所述第二方管之间设有PVC管。
进一步,所述第一管底导轮和所述第二管底导轮之间的夹角为 30度~50度。
进一步,所述第二管底导轮与所述第三抱箍导轮之间的夹角为 30度~50度。
进一步,所述第三抱箍导轮偏离所述水泥套管的圆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新型顶管背管敷设装置,实现一大一小两根管道并排,且同时穿越一根顶管,解决了管道穿越水泥套管施工困难的问题;
1)采用滑轮的方式穿越顶管,保证了穿管施工方便的同时又不会造成钢制管道外出防腐层的破坏;
2)第三抱箍导轮支撑小管的偏心设计,保证了小管支撑处于平衡态,方便了小管的安装;
3)大弧板、小弧板和膨胀螺栓,一方便用于固定,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管道抗浮的作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德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德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089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背部的香皂擦涂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自动灌溉的种植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