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藜麦加工搅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506193.2 | 申请日: | 2019-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347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孙中尧;刘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茂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F11/00 | 分类号: | B01F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吴东勤 |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环城***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麦加 搅拌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藜麦加工搅拌装置,涉及藜麦加工领域,解决了藜麦搅拌完毕时,需要人工取出材料,费时费力,并且搅拌不均匀的问题。技术特征包括操作台、设置在操作台上的搅拌机构以及挤出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箱、一对旋转电机、一对转动杆、一对螺旋搅叶以及一对带动旋转电机竖直升降的升降部;一对所述升降部设置在搅拌箱的内上表面,一对所述旋转电机设置在一对所述升降部的下端,一对所述转动杆通过法兰螺旋连接在一对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端上,一对所述螺旋搅叶螺旋在一对转动杆的圆周面上;所述挤出机构用于对搅拌完毕的藜麦进行挤出成型。搅拌均匀,自动推出加工搅拌完毕的藜麦,省时省力,加工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藜麦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藜麦加工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藜(读音lí)麦(学名: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5000-7000多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其养育了印加民族,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
目前,藜麦在加工成食品的时候,需要与辅料进行充分搅拌,然而,现有搅拌装置,搅拌完毕时,需要人工取出材料,费时费力,并且搅拌不均匀,因此设计一种藜麦加工搅拌装置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藜麦搅拌完毕时,需要人工取出材料,费时费力,并且搅拌不均匀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藜麦加工搅拌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藜麦加工搅拌装置,包括操作台、设置在操作台上的搅拌机构以及挤出机构;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箱、一对旋转电机、一对转动杆、一对螺旋搅叶以及一对带动旋转电机竖直升降的升降部;
一对所述升降部设置在搅拌箱的内上表面,一对所述旋转电机设置在一对所述升降部的下端,一对所述转动杆通过法兰螺旋连接在一对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端上,一对所述螺旋搅叶螺旋在一对转动杆的圆周面上;
所述挤出机构用于对搅拌完毕的藜麦进行挤出成型。
优选的,所述挤出机构包括条形空心板、第一微型气缸、隔板、一对第二微型气缸以及推板;
所述搅拌箱后表面的下端开设有条形开口,所述条形空心板固定连接在条形开口处,所述第一微型气缸嵌装在条形空心板的内部,所述隔板嵌装在条形空心板的内部,且与第一微型气缸的驱动端相连,一对所述第二微型气缸嵌装在搅拌箱的内后表面,且位于条形开口的下端,所述推板固设在一对所述第二微型气缸驱动端上,所述搅拌箱内前表面且与条形开口呈水平面开设有卡槽。
所述升降部包括直线电机以及垫板;
所述直线电机设置在搅拌箱的内上表面,所述垫板设置在直线电机驱动端的下表面。
所述搅拌箱的侧表面上端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边缘处铰链连接矩形挡门。
所述搅拌箱侧表面下端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内嵌装电磁阀。
所述操作台的下表面设有两对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装置操作简单,造价低廉,结构新颖,搅拌均匀,自动推出加工搅拌完毕的藜麦,省时省力,加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藜麦加工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藜麦加工搅拌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茂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吉林省茂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061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篮球架横梁
- 下一篇:一种汽车零部件生产用搅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