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寻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77511.7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26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高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健 |
主分类号: | B64D45/00 | 分类号: | B64D45/00;H04B1/04;H04B1/03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汪庭飞 |
地址: | 528305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寻迹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寻迹器,其包括中空的壳体;信号发生装置,其用于向外部发射求救信号;供电装置,其用于向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供电;触发开关,其分别与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供电装置连接;当该寻迹器处于漂浮状态时,所述触发开关被触发,以使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寻迹器,通过将信号发生装置和供电装置设置在中空的、可在流体中漂浮的壳体内,并在壳体内设置触发开关,而该触发开关在寻迹器处于漂浮状态时才会被触发,使信号发生装置与供电装置连接,从而使寻迹器在事故发生后才发出搜救信号,大大节省了其预存的电能,保证搜救信号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辅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交通工具失事后向外发射信号以便于运动体搜救的寻迹器。
背景技术
飞机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飞机一旦失事、坠落在大海中,容易沉没在海底,存在失事后人员生还可能性小、搜救困难等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研发出一种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的寻迹器,该寻迹器能够不断向外部发送搜救设备可以探测到的信号,以方便搜救人员能够快速发现;但是,现有的寻迹器无论是在失事后还是在交通工具正常行驶时,都在向外部发送信号,也就是说,当交通工具失事时,该寻迹器可能存在电能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该寻迹器在飞机失事后可持续发送信号的时间短,不利于快速搜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寻迹器,该寻迹器只有在交通工具失事坠落海中时,才会向外部发送搜救设备可以探测到的信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寻迹器,其包括:
中空的壳体;
信号发生装置,其用于向外部发射求救信号;
供电装置,其用于向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供电;
触发开关,其分别与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供电装置连接;当该寻迹器处于漂浮状态时,所述触发开关被触发,以使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寻迹器,通过将信号发生装置和供电装置设置在中空的、可在流体中漂浮的壳体内,并在壳体内设置触发开关;由于只有当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沉没在水中时,该寻迹器才会处于漂浮状态,而该触发开关在寻迹器处于漂浮状态时才会被触发,使信号发生装置与供电装置连接,从而使寻迹器在事故发生后才向外部发出求救信号,大大节省了其预存的电能,保证搜救信号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而且搜救人员可以根据搜救信号发出的时间,预判交通工具失事时的大概位置等信息。
在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壳体内壁设置有第一凹槽;
所述触发开关包括:能在所述壳体内自由滚动的金属小球,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所述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互不接触;
当所述壳体处于漂浮状态时,所述第一凹槽处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金属小球滚动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二触片接触,以使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寻迹器,通过在壳体的内壁设有第一凹槽,并在第一凹槽内设有互不接触的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并在壳体内放置一自由滚动的金属小球;进一步通过使壳体处于漂浮状态时,第一凹槽处于壳体的底部,从而使金属小球滚到至第一凹槽内并与第一、二触片接触,使第一、触片形成通路,使信号发生装置与供电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呈长条形布置于所述壳体内壁上,所述第一、二触片分别布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方向的侧壁上,且所述第一、二触片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健,未经高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775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