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级节流非共沸工质机械过冷CO2 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465727.1 | 申请日: | 2019-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61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代宝民;杨茜茹;马牧宇;王璐;何小敏;杨和澄;郭梦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商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B41/06 | 分类号: | F25B41/06;F25B43/00;F25B9/10;F25B1/1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仝林叶 |
| 地址: | 300134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节流 非共沸 工质 机械 过冷 co base sub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级节流非共沸工质机械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本实用新型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包括气体冷却器、中温级冷却蒸发器、低温级冷却蒸发器、膨胀阀、蒸发器、压缩机;非共沸工质机械过冷双级节流循环系统包括中温级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器、中温级节流阀、低温级节流阀、低温级压缩机。通过非共沸工质增压机械循环可对CO2循环气体冷却器出口的CO2流体进行一次和二次冷却,降低节流损失,提高系统整体能效。通过双级节流非共沸工质机械辅助过冷循环,使换热形成更良好的温度匹配,缩小了传热温差、减小了过程的不可逆损失,进而减小了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不可逆损失,使制冷循环的效率得以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级节流非共沸工质机械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等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为了替代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以及产生温室效应的CFCs、HCFCs、HFCs等工质,寻找新型友好的自然制冷工质成为制冷空调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CO2由在其无毒不可燃、安全环保等优势,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但由于CO2较低的临界温度和较高的临界压力,使其节流损失大、制冷效率较低,尤其是当环境温度较高时,CO2的制冷能力急剧下降。如果对气体冷却器出口的CO2流体进行过冷,随着过冷度的增加,节流损失降低,循环冷量增加,循环COP得以提升。CO2制冷循环的过冷可通过内部换热器、机械过冷、热电过冷等方式实现。一些学者对机械过冷用于CO2跨临界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研究,即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对主循环(CO2跨临界制冷循环)气体冷却器出口的CO2进行冷却。机械过冷不仅能够增加制冷量,而且可以降低主循环的运行高压,降低压缩机排气压力,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常规机械过冷循环均采用纯工质,蒸发相变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但超临界CO2流体冷却过程为降温过程,二者换热过程温度不匹配,造成换热过程不可逆损失大。并且对于环境温度较高、蒸发温度较低的应用场所,CO2过冷度高达20℃以上。机械过冷制冷循环冷凝侧与空气进行换热,蒸发侧与CO2流体进行换热,空气侧的温升一般不超过8℃,而CO2的温降为20℃左右。
如果机械过冷循环采用非共沸工质,其蒸发和冷凝相变过程的温度滑移接近,冷凝侧和蒸发侧不能同时与空气及CO2形成良好的温度匹配,从而又会引起较大的不可逆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双级节流非共沸工质机械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由机械过冷制冷循环和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组成,其中机械过冷制冷循环为两个蒸发压力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制冷剂为温度滑移合理的混合制冷剂CO2/R1234ze、CO2/R1234yf、R41/R1234ze、R41/R1234yf、R32/R1234ze、R32/R1234yf或R32/R600a。
本实用新型循环系统由非共沸工质机械过冷双级节流循环系统和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耦合组成;
所述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包括气体冷却器、中温级冷却蒸发器、低温级冷却蒸发器、膨胀阀、蒸发器、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出口与气体冷却器入口相连,气体冷却器出口与中温级冷却蒸发器入口相连,所述中温级冷却蒸发器出口与低温级冷却蒸发器入口相连,低温级冷却蒸发器出口与膨胀阀入口连接,膨胀阀出口与蒸发器入口相连,蒸发器入口与压缩机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商业大学,未经天津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657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绣花机断线固定装置
- 下一篇:空调走线结构及空调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