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轮机用联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57445.7 | 申请日: | 201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99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朱秋影;姚福锋;高云燕;张家源;唐巍;徐静;刘晓林;林清池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广瀚新能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3/80 | 分类号: | F16D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陈新胜 |
地址: | 15007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轮机 联轴器 | ||
一种汽轮机用联轴器,涉及回转件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左端半联轴器和右端半联轴器,左端半联轴器和右端半联轴器相对设置,左端半联轴器的右端面周向等间距加工有若干组左咬合固定块,右端半联轴的左端面周向等间距加工由与左咬合固定块配合的右咬合固定块,左咬合固定块和右咬合固定块交叉咬合连接;左咬合固定块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液压卸载荷装置,右咬合固定块与左咬合固定块对应的端面上设置有卸载荷凹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端半联轴器和右端半联轴器配合安装,同时在对接的部分设置左咬合固定块和右咬合固定块,并在左咬合固定块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液压卸载荷装置,在汽轮机工作时,将输出轴的大输出你扭矩卸载一部分,保证联轴器的工作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连接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轮机用联轴器。
背景技术
联轴器是指联接两轴或轴与回转件,在传递运动和动力过程中一同回转,在正常情况下不脱开的一种装置;也作为一种安全装置用来防止被联接机件承受过大的载荷,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
汽轮机的输出轴的扭矩较大,一般的联轴器如果仅仅起两轴连接的作用,一般会承受太大的载荷而致使联轴器自身的寿命较短,而联轴器一旦出现损坏,直接影响整个汽轮机驱动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轮机用联轴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端半联轴器和右端半联轴器配合安装,同时在对接的部分设置左咬合固定块和右咬合固定块,并在左咬合固定块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液压卸载荷装置,在汽轮机工作时,将输出轴的大输出扭矩卸载一部分,保证联轴器的工作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轮机用联轴器,包括左端半联轴器和右端半联轴器,所述左端半联轴器和所述右端半联轴器相对设置,所述左端半联轴器的阻断加工有第一轴安装孔,所述右端半联轴器的右端加工有第二轴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安装孔分别与四组第一定位螺纹孔连通,所述第一定位螺纹孔周向等间距加工在所述左端半联轴器上,所述第二轴安装孔也分别与四组第二定位螺纹孔连通,所述第二定位螺纹孔等间距周向加工在所述右端半联轴器上,所述左端半联轴器的右端面周向等间距加工有若干组左咬合固定块,所述右端半联轴的左端面周向等间距加工由与所述左咬合固定块配合的右咬合固定块,所述左咬合固定块和所述右咬合固定块交叉咬合连接;所述左咬合固定块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液压卸载荷装置,所述右咬合固定块与所述左咬合固定块对应的端面上设置有卸载荷凹槽;
所述左端半联轴器的右侧端面上还加工有配合槽孔,所述右端半联轴器的左侧端面上加工有与所述配合槽孔配合的配合定位柱,所述配合定位柱的外端面周向加工有咬合齿,所述配合槽孔内侧端面上加工与所述咬合齿配合的咬合齿槽;
所述咬合齿和所述咬合齿槽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联轴器工作时,咬合齿不会直接将载荷直接施加在配合齿槽的侧端面上,有一定缓冲时间,避免直接接触后咬合齿反作用力过大而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卸载荷装置包括液压油槽,所述液压油槽为Y型液压油槽,所述液压油槽内填充有卸载荷液压油,所述液压油槽的竖直端内设置有一组卸载活塞,所述卸载活塞的一端与一组卸载荷柱固定连接,所述卸载荷柱的端部与所述卸载荷凹槽配合,所述液压油槽的两组倾斜端内分别设置有复位活塞,所述复位活塞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限位柱,所述复位活塞的下端还通过复位弹簧与所述Y型液压油槽的倾斜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限位柱的外端;
汽轮机输出轴开启,输出轴带动右联轴器转动,右联轴器转动右咬合固定块与左侧咬合固定块接触,压动卸载荷柱,卸载荷带动卸载活塞向下运动,压动液压油向内压,驱动两个倾斜端内分别设置有复位活塞的下压,将载荷输出给复位弹簧;同时设置限位柱,保证复位弹簧始终在工作极限内工作,不会长时间处于极限工作状态而致使工作寿命较短。
进一步的,所述卸载活塞的两端分别加工有两组卸载密封槽,所述卸载密封槽内设置有卸载密封圈;设置两组密封圈保证液压油的密封性能,不会出现漏油而是卸载荷装置失去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广瀚新能动力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广瀚新能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574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