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交叉道岔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24706.5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27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松 |
主分类号: | E01B25/12 | 分类号: | E01B25/12;B61B13/06;B61L5/18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坐 单轨 城市交通 交叉 道岔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交叉道岔机构,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两组交叉的轨道梁和中柱,所述轨道梁通过支撑柱固定在地面上,所述中柱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相对的一组轨道梁与中柱处在一条直线上,并使两组轨道梁和中柱构建一个十字形的结构,所述轨道梁和中柱的上表面处于齐平状态,中柱的四周设有四个升降梁块,升降梁块的下方设有驱动机构,相对的两个升降梁块在升起状态时,能够连接对应的一组轨道梁和中柱,并使该轨道梁、该升降梁块和中柱的上表面处于齐平状态。采用本方案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工程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交叉道岔机构。
背景技术
当今时代,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经济贸易,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传统的道路交通设备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生态环境的污染。如何缓解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和环境污染,成为大中型城市亟待破解的发展难题,为此,大力发展生态公共轨道交通系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现代轨道交通系统中的高架轨道属于造价低及占地少的一种立体交通形式,优于地铁及地面交通等。但是传统高架轨道结构巨大、粗笨,例如复线式高架城轨的轨道桥宽在7.5米以上,较宽的轨道桥不仅加重了桥体,由于须使用重型的双柱桥墩,造价高、工期长,同时宽大的桥体自身对周围环境形成遮挡,影响视觉与邻近植被的生长,并直接影响城市景观。
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是一种轨道为一条带形梁体,车辆跨座于其上或悬挂于其下行驶的交通系统,它以高架轨道的形式,但是解决了传统高架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其特点在于:行驶速度快,运量大;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建设周期短,造价低,运营费用低;安全舒适,不与其它交通干扰;无电磁波干扰,对居民区干扰少;爬坡能力和曲线通过能力好;噪音低,环境污染小,属于生态交通。
由于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轨道为单体梁式结构,故在实施单轨换轨或交叉时,对于传统的轻轨铁轨要麻烦和复杂,特别是在两条跨坐式单轨轨道出现交叉时,现有的技术通常是通过上下立交桥式结构来实施,由于受到爬坡角度限制的影响,立交桥需要较长的引桥,故工程量大、成本高、设计也较为复杂。
本发明人对此进行研究,研究出一种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交叉道岔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工程复杂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交叉道岔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工程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交叉道岔机构,包括两组交叉的轨道梁和中柱,所述轨道梁通过支撑柱固定在地面上,所述中柱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相对的一组轨道梁与中柱处在一条直线上,并使两组轨道梁和中柱构建一个十字形的结构,所述轨道梁和中柱的上表面处于齐平状态,中柱的四周设有四个升降梁块,升降梁块的下方设有驱动机构,相对的两个升降梁块在升起状态时,能够连接对应的一组轨道梁和中柱,并使该轨道梁、该升降梁块和中柱的上表面处于齐平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中柱的四周侧壁设有限位孔,所述轨道梁相对于中柱一侧的侧壁也设有限位孔,所述升降梁块的两侧水平方向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连接有液压缸。当升降梁块处于升起状态时,限位柱能够水平连接至对应的限位孔内部,实现对齐和承重作用,使交叉道岔机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中柱的四周侧壁垂直方向设有凸块,所述升降梁块对应于中柱一侧的侧壁的垂直方向设有凹槽,所述凸块与凹槽能够配合。通过凸块与凹槽的设计,能够使升降梁块在垂直升降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在承载时也提高了交叉道岔机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所述轨道梁的来车方向设有警示灯。在对应的轨道梁处于非通行状态时予以灯光警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松,未经陈建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247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市政工程用下水道疏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