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15026.7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01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黄彪;张平辉;陈荣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盛格纳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13/6581;H01R31/06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细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8 | 代理人: | 孙楠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转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包括:转接外壳,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及信号转接组件,所述信号转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所述以太网连接器通过所述电子线与所述通信连接器电连接。以太网连接器能够与一端的使用以太网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而通信连接器则能够与另一端的使用通信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由此实现以太网络直接高效转换为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兼容联接,加强网络一体化建设。且由于本线端网络转接头的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因而不会增加制造使用成本,不会占用PC线板端安装空间且利于减少复杂信号源,使设备组构成通信系统满足超5类传输标准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络转接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诸如卫星通信、计算机等领域中使用到的信息处理系统,通常由不同的信号设备联接组成。不同信号设备的信号线缆之间通常采用M12连接器串联,然而,当不同信号设备所需使用的网络制式不同时,M12连接器并不能够实现不同网络直接转换,而需要在PC线板上有限空间内增加信号转化系统,如此一来不仅会增加制造使用成本,同时系统结构复杂,造成后期维保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增加信号转化系统导致成本升高、系统结构负载、后期维保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其包括:
转接外壳,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及
信号转接组件,所述信号转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所述以太网连接器通过所述电子线与所述通信连接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以太网连接器为M12公端插接件或M12母端插接件;所述通信连接器为RJ45母端插接件或RJ45公端插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屏蔽壳,所述以太网连接器插置于所述屏蔽壳内,所述屏蔽壳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壳的壳腔内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形成有沿环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容置隔仓,所述以太网连接器包括与所述容置隔仓数量适配的多根触针,每两根所述触针一一对应的插置于所述容置隔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凸且外侧壁设有第二卡凸,所述屏蔽壳与所述固定壳相对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屏蔽壳插置于所述固定壳内,使得所述第一卡凸与所述第一卡槽卡合;所述固定壳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使得所述第二卡凸与所述转接外壳的内壁卡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配装外壳,所述屏蔽壳依次穿插设置于所述配装外壳和所述固定壳内,所述配装外壳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远离所述通信连接器的一端外部;所述配装外壳的外壁设有螺纹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装外壳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所述螺纹结构相邻设置的防滑纹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壳远离所述转接外壳的一端外壁还设有定位凸体,所述定位凸体与所述配装外壳的端部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弹片,所述通信连接器的外壳侧壁开设有卡口,所述弹片卡固于所述卡口内并与所述转接外壳的内壁抵接。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网络转接结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盛格纳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盛格纳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150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机壳缝隙检测设备
- 下一篇:一种拖链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