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置换通风式散热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411823.8 | 申请日: | 2019-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11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周敏;杨春方;宋晗;谢雨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D19/02 | 分类号: | F24D19/02;F24D19/06;F28D1/053;F24F5/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毅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5 | 代理人: | 陆佳 |
| 地址: | 7100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置换 通风 散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置换通风式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金属壳体和风机,所述散热器本体和风机安装在金属壳体内,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金属壳体安装在室内,并且金属壳体的底面与室内地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风机把室内空气从一个风口抽至金属壳体内与散热器本体交换热量形成冷空气或热空气,然后冷空气或热空气从另一风口送入室内。本实用新型的置换通风式散热器可实现夏季冷风从金属壳体的风口送入室内,此时冷空气帖附于房间地板进入房间,受房间热源的热浮升力作用,热污染空气形成的烟羽因密度低于周围空气而上升,此送风方式的热舒适以及室内空气品质良好、噪声小、初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置换通风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置换通风可使人停留区具有较高的空气品质、热舒适和通风效率,同时也可以节约建筑能耗。置换通风是将经处理或未处理的空气,以低风速、低紊流度、小温差的方式,直接送入室内人员活动区的下部。送入室内的空气先在地面上均匀分布,随后流向热源(人或设备)形成热气流以烟羽的形式向上流动,并在室内的上部空间形成滞留层,从滞留层将室内的余热和污染物排出。
传统采暖散热器是由上水管、散热器内的支管、下水管组成循环结构,属于静态散热、自然对流采暖形式,高温进户、高温出的形式导致热能温度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室内温度不均、舒适度差。
为了向室内提供较好的空气品质和节约散热器本体内流动的流体能量,急需提供一种基于置换通风式的散热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置换通风式散热器,低于室内温度的空气离开风口时,由于重力作用迅速下沉,在地面蔓延形成一个薄薄的空气层,低于室内温度的空气遇到室内热源产生向上的对流气流,室内余热和污染物由对流气流带到室内顶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置换通风式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金属壳体和风机,所述散热器本体和风机安装在金属壳体内,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
所述金属壳体安装在室内,并且金属壳体的底面与室内地面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风机把室内空气从一个风口抽至金属壳体内与散热器本体交换热量形成冷空气或热空气,然后冷空气或热空气从另一风口送入室内。
当散热器本体内流动的是冷媒介时,风机把室内空气从顶部的风口送入金属壳体,室内空气在金属壳体内腔与散热器本体发生热交换变成冷空气,冷空气从底部的风口送入室内,此时冷空气贴附于室内地板进入房间,受房间热源的热浮升力作用,热污染空气形成的烟羽因密度低于周围空气而上升。此送风方式具有热舒适性以及室内空气品质良好、噪音小的优点。
当散热器本体内流动的是热媒介时,风机把室内空气从底部的风口送入金属壳体,室内空气在金属壳体内腔与散热器本体发生热交换变成热空气,冷空气从顶部的风口送入室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机为正反向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正反向风机可以向上吹风也可以向下吹风,当双向风机向下吹风时通风方式为置换通风方式。单向风机只能向上吹风,而正反向风机既可以向上吹风,又可以向下吹风,双向风机夏季向下吹风时既可以强化换热,同时可以达到置换通风的效果;冬季向上吹风仅有强化换热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风口分别设置在金属壳体的顶面和底面,夏季位于顶面的风口为进风口,位于底面的风口为出风口,冬季位于底面的风口为进风口,位于顶面的风口为出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的顶面和底面均为格栅结构。
本实用新型利用格栅结构作为进风口和出风口,进出风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118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